最新消息:首页公告!

可灵 VS 即梦:AI 生成视频实测,“艺术家” 与 “执行者” 的多模态对决

浏览 共有条评论 关键词:人工智能
新搜索营销
作为影视外行人和 AI 爱好者,我带着 “组建纯 AI 影视团队” 的好奇,深度实测了国内最火的两大 AI 生成视频平台 —— 可灵和即梦。从剧本编写到分镜绘制,再到视频生成,全程以 “文生图 + 图生视频”(可控性优先)为路径,既见识了 AI 多模态技术的惊艳,也撞破了当前的技术边界。这场实测,不仅是两个平台的实力比拼,更揭开了 AI 生成视频的真实现状。

一、AI 影视团队搭建:三步走流程与前期选择

1. 核心路径抉择:文生图 + 图生视频 VS 文生视频

两个平台均支持两种生成方式,各有侧重:
  • 文生图 + 图生视频:可控性更强,能通过静态分镜锁定核心画面,适合精准落地创意;
  • 文生视频:动态感更自然,但对指令描述要求极高,容易出现偏离预期的情况。综合成本与效率,我最终选择 “文生图 + 图生视频” 路线,全程由 AI 包揽 “编剧、画师、导演” 三大角色。

2. 团队分工:AI 各司其职

  • 编剧:Gemini 2.5 Pro,负责将公众号文章(PDF 格式)转化为专业分镜头脚本,包含场景、动作、运镜、风格等细节指令;
  • 画师:腾讯混元,根据脚本中的首帧指令生成静态分镜图,奠定视频核心视觉;
  • 导演:可灵 + 即梦,接收分镜图与视频指令,完成 “让图片动起来” 的核心任务。

二、实测过程:从惊艳到 “翻车”,AI 导演的三大通病

1. 第一步:AI 编剧超预期,专业度拉满

Gemini 2.5 Pro 的表现完全超出外行人预期,输出的分镜头脚本逻辑清晰、细节到位。尤其是图生视频指令,精准覆盖了影视化所需的关键要素,直接解决了 “不懂专业术语怎么提要求” 的痛点,为后续流程打下坚实基础。

2. 第二步:AI 画师有瑕疵,理解与逻辑偶翻车

腾讯混元的整体美术水准靠谱,大部分分镜图符合预期,但也出现了典型问题:
  • 指令理解偏差:“画面下方的水平发光进度条” 被生成错位或形态不符的样式;
  • 逻辑认知错误:“机械臂协同焊接汽车” 的场景,被画成 “机械臂破坏完工汽车”,违背工业生产常识。好在优质分镜图占比不低,足以支撑后续视频生成。



3. 第三步:AI 导演两极分化,惊艳与翻车并存

将分镜图和指令分别输入可灵和即梦后,5 秒短频初期表现亮眼 —— 画面流畅、光影自然,但随着生成数量增加,三大核心问题集中爆发:

问题一:不按剧本来,指令执行跑偏

这是最常见的 “硬伤”。例如指令要求 “汽车前大灯激活发光”,可灵却从车身中间射出光线;即梦虽表现稍好,但也存在运镜节奏与要求不符的情况,精准执行率不足 70%。

问题二:物理逻辑混乱,牛顿看了都沉默

“穿模”“运动不合理” 成为常态:
  • 穿模频发:仓库场景中,机械臂与包裹、无人车出现重叠穿透;
  • 运动逻辑错误:“金色石子投入水中” 的指令,即梦生成 “石子从水中浮现”,完全违背物理常识;可灵虽正确还原了这一场景,但在其他机械运动场景中也存在轻微逻辑瑕疵。

问题三:短时长失忆,画面一致性堪忧

短短 5 秒内,画面主体竟能 “大变样”。例如 “手表分针旋转 + 脉冲动画” 的场景,即梦生成的视频中表盘直接更换样式,完全破坏视觉连贯性;可灵虽未出现这类问题,但部分场景存在光影、色调突变的情况。

三、平台横向对比:可灵 “艺术家” VS 即梦 “执行者”

1. 可灵:创意有余,精准不足的 “艺术家”

  • 核心优势:
    • 物理模拟更真实,动态效果贴合现实规律,抽象 CG 场景的技术质量和美学达到专业水准;
    • 指令理解有深度,能捕捉文字背后的抽象概念和情绪,甚至会添加未明示但贴合主题的创意画面;
    • 镜头语言扎实,Gemini 2.5 Pro 点评其能精准完成 “推拉变焦”“向上摇镜” 等复杂运镜。
  • 明显短板:
    • 图像保真度低,场景重构频繁,分镜图的核心元素可能被篡改;
    • 创意容易跑偏,存在 “选择性执行指令” 的情况,最终效果可能与预期相差较大。

2. 即梦:稳定靠谱,缺乏灵气的 “执行者”

  • 核心优势:
    • 图像保真度极高,画面稳定,主体不会出现大幅度扭曲变形,视频质量高度依赖分镜图质量;
    • 指令执行更可靠,能精准还原复杂构图要求,不会轻易偏离核心场景。
  • 明显短板:
    • 物理真实感差,动态逻辑混乱,“穿模”“运动不合理” 的情况比可灵更频繁;
    • 镜头语言薄弱,几乎无法完成复杂运镜,视频表现力不足;
    • 概念理解肤浅,缺乏叙事能力,难以传递抽象情绪和主题。

四、核心洞察:AI 生成视频的现状与瓶颈

1. 技术层面:保真与创意难以兼顾

当前 AI 生成视频存在两条核心技术路线博弈:可灵代表 “创意优先”,即梦代表 “保真优先”,但尚无平台能实现二者平衡。这背后是多模态技术的核心难题 —— 既要理解抽象创意,又要遵守物理规则,还要保持视觉一致性,目前仍处于 “顾此失彼” 的阶段。

2. 场景限制:时长与指令陷入两难

  • 时长瓶颈:国内外平台普遍将单段视频限制在 5-10 秒,长时连贯叙事仍是巨大挑战;
  • 指令困境:写太细致,AI 理解不了且无法在短时间内呈现;写太粗糙,生成内容与预期偏差极大,普通人想精准提要求难度极高。

3. 成本层面:高质量生成门槛不低

  • 在线平台成本:即梦基础配置(视频 3.0+720P+5 秒)1 元 / 条,可灵标准模式(5 秒)2 元 / 条;若需升级配置、多次调试,开销会持续增长;
  • 本地部署成本:想要通过微调模型实现高质量生成,需强大的设备与算力支持,普通用户难以承受。

五、结语:AI 是工具而非替代,耐心等待技术进化

实测证明,可灵和即梦都是强大的 AI 生成视频工具,但距离 “合格导演” 仍有不小差距。可灵的创意灵气与即梦的稳定靠谱,恰好折射出当前技术的两面性 —— 没有完美的平台,只有适配不同需求的选择:追求个性创意可选可灵,注重稳定还原可选即梦。
对于专业影视从业者而言,目前无需担心被 AI 替代;但对于普通用户或短视频创作者,AI 已能成为高效辅助工具。想要生成具备观赏性的完整影片,我们还需给多模态技术更多时间,等待其在保真与创意、时长与一致性上实现突破。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可灵 & 即梦精准提效指令模板?涵盖分镜描述、运镜要求、物理规则提示等核心模块,帮你减少调试次数、降低生成成本。

转载请注明:可思数据 » 可灵 VS 即梦:AI 生成视频实测,“艺术家” 与 “执行者” 的多模态对决

免责声明:本站来源的信息均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或转载于第三方平台,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邮箱:elon368@sina.com

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服务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手机广告位-内容广告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