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首页公告!

VLA 与世界模型:自动驾驶没有最优解,融合才是终局

浏览 共有条评论 关键词: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辅助驾驶
新搜索营销

随着 2025 年 11 月小鹏第二代 VLA 模型的发布,自动驾驶行业的技术路线之争再度升温。一边是以理想、小鹏、小米为代表的 VLA(视觉 — 语言 — 行动)路线,凭借语义推理优势破解复杂场景;另一边是以华为、蔚来为主导的世界模型路线,依托物理推演保障安全可控。但从技术迭代、场景适配与产业落地的现实来看,两者均非绝对最优解,相互借鉴、深度融合才是突破自动驾驶落地瓶颈的核心方向。

一、技术本质再解读:两种路线的核心逻辑差异

要理解融合的必然性,首先需明确 VLA 与世界模型的底层逻辑 —— 它们并非 “非此即彼” 的替代关系,而是从 “世界表示” 到 “决策生成” 的全链路差异,恰好形成能力互补。

1. VLA:用 “语言思维” 理解世界,擅长语义与规则推理

VLA 的核心逻辑是 “将视觉感知转化为语义符号,通过语言模型推理后生成动作”。其流程可通俗概括为 “看清场景→用语言描述→思考决策→转化为控制”,本质是让车辆具备 “人类式的抽象思维能力”。

  • 技术核心:依赖视觉编码器(如 SigLIP、Dino V3)将图像转化为语言类 token,再通过多模态大语言模型(LLM)进行高层推理,最后映射为轨迹、速度等控制指令。
  • 天然优势:语言的抽象性使其能轻松整合交通法规、驾驶常识等文本信息,在需要理解 “意图” 和 “规则” 的场景中表现突出 —— 比如识别交警手势、预判行人是否横穿马路、解读临时交通管制标识等。
  • 固有短板:视觉与语言的转译过程存在信息损耗,LLM 推理延迟较高,且语义决策需额外工程手段约束才能符合物理安全边界,否则可能出现 “想法合理但执行危险” 的情况。
 
 

2. 世界模型:用 “物理引擎” 模拟世界,擅长推演与控制精度

世界模型的核心逻辑是 “构建可计算的虚拟物理世界,直接在状态空间中推演决策”,无需语言作为中间媒介。其流程可概括为 “感知环境→构建物理模型→推演未来状态→生成安全动作”,本质是让车辆具备 “机器式的精准推演能力”。

  • 技术核心:从多传感器数据中提取连续的状态变量(如物体位置、速度、路面摩擦系数),通过云端高保真仿真环境训练模型理解物理因果关系,再经蒸馏压缩后部署于车端,实现实时物理推演。
  • 天然优势:决策基于明确的物理规则,结果具备强可控性和可验证性,在需要高精度控制的场景中优势显著 —— 比如高速避障、冰雪路面防滑、极端天气稳定行驶等。同时,仿真训练可高效生成罕见危险场景,弥补真实路测数据的不足。
  • 固有短板:高保真仿真的算力与成本投入巨大,仿真与现实的 “迁移鸿沟” 难以完全消除,且纯物理推演在处理常识类、社会交互类场景时灵活性不足。

 

二、技术迭代新趋势:相互借鉴,短板持续收窄

2025 年以来,两条路线的技术迭代均呈现 “补全对方短板” 的特征,为融合奠定了基础。

1. VLA 路线:向 “物理化” 靠拢,解决延迟与精度问题

以小鹏第二代 VLA 为代表,最新技术已针对性破解传统缺陷,融入世界模型的物理推演逻辑:

  • 砍掉冗余环节:创新性 “简化语言中介”,构建以视觉为核心的直接理解体系,减少转译信息损耗,同时通过芯片 - 算子 - 模型全链路优化,推理效率提升 12 倍,解决了实时性难题。
  • 融合数据优势:依托 3 万卡云端智算集群,结合 1 亿段真实视频数据与高价值仿真场景训练,既保留了语义推理的泛化性,又通过仿真补充了极端场景的物理规律学习,让决策更符合实际路况。
  • 强化物理约束:在 LLM 推理后增加物理验证模块,确保生成的控制指令符合车辆动力学特性,避免 “语义正确但物理危险” 的决策输出。

 

2. 世界模型路线:向 “语义化” 延伸,破解场景僵化问题

以上交 OmniNWM、华为 WEWA 为代表,世界模型正通过多模态融合引入语义理解能力:

  • 丰富状态表示:突破单一物理变量的局限,实现 RGB、语义图、3D 占用等多模态联合生成,让模型既能 “看懂物理状态”,也能 “理解语义含义”—— 比如识别 “施工区域” 的文本标识,而非仅感知到障碍物。
  • 优化仿真迁移:通过归一化控制策略精准操控仿真场景生成,注入急转弯、倒车等极端轨迹,让仿真场景更贴近真实复杂路况,缩小 “迁移鸿沟”。华为 WEWA 甚至通过端云协同,将真实路测数据回流至云端优化仿真模型,进一步提升物理一致性。
  • 补充常识注入:部分方案引入轻量化语义模块,将交通法规、驾驶常识转化为物理约束条件,融入推演过程,提升在社会交互场景中的灵活性。

 

三、场景适配新格局:各有专攻,无法相互替代

尽管短板收窄,但两条路线的核心优势场景仍存在明显差异,决定了单一路线难以覆盖全场景需求。

1. VLA 更适配 “语义交互类场景”

这类场景的核心矛盾是 “理解意图” 而非 “精准控制”,VLA 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替代:

  • 社会交互场景:预判路口行人是否突然横穿、理解对向车辆的让行意图、识别交警手势指令;
  • 规则解读场景:适配不同国家 / 地区的交通法规、解读临时施工标识、应对道路封闭等突发管制;
  • 常识判断场景:区分路面上的 “障碍物”(如石头)与 “无风险物体”(如落叶)、判断积水深度是否可通行。

 

小鹏第二代 VLA 的实测数据显示,其在交警手势识别、行人意图预判等场景中的准确率已达 98%,远超纯世界模型方案。

2. 世界模型更适配 “物理控制类场景”

这类场景的核心矛盾是 “精准推演” 而非 “语义理解”,世界模型的物理一致性优势不可替代:

  • 高精度控制场景:高速行驶中避让突发障碍物、冰雪路面控制刹车距离、复杂路口精准转向;
  • 极端环境场景:暴雨 / 大雾天稳定行驶、非铺装路面(土路 / 碎石路)的轨迹规划、车辆故障时的安全避险;
  • 危险场景应对:前车急刹 + 侧方加塞的复合避险、突发坠落物的快速响应、车辆失控时的稳定回收。

 

华为 WEWA 架构的实测显示,其在极端场景下的决策响应延迟低至 50ms,碰撞风险降低 40%,这是当前 VLA 路线难以企及的。

 

四、产业落地终局:“VLA + 世界模型” 融合成最优解

从产业落地的现实需求来看,单一技术路线的瓶颈已难以突破,融合方案既能兼顾智能化与安全性,又能降低研发成本与落地风险,成为行业共识。

1. 融合架构的核心逻辑:分工协同,优势互补

融合方案的本质是 “让专业的模块做专业的事”,形成 “高层决策 + 底层控制” 的协同闭环:

  • VLA 承担 “大脑” 角色:负责高层语义决策,比如 “是否可以变道”“是否需要避让行人”“如何解读交通规则”,解决 “做什么” 和 “为什么做” 的问题;
  • 世界模型承担 “小脑” 角色:负责底层物理控制,比如 “变道时的转向角度”“刹车的力度与时机”“如何在物理约束下实现决策目标”,解决 “怎么做” 和 “安全做” 的问题。

这种分工既保留了 VLA 的语义灵活性,又发挥了世界模型的物理精准性,避免了单一路线的短板。

2. 产业落地的现实佐证:头部企业已率先布局

2025 年以来,头部车企的技术方案已显现融合特征:

  • 小鹏第二代 VLA:引入物理模型范式,在语义决策后增加物理推演验证,确保控制指令的安全性,本质是 “VLA 为主,世界模型为辅”;
  • 华为 WEWA:在物理推演模块中融入轻量化语义组件,提升对交通规则和场景意图的理解,本质是 “世界模型为主,VLA 为辅”;
  • 行业生态联动:小鹏宣布第二代 VLA 开源,大众成为首发合作伙伴,推动 VLA 成为通用语义推理底座;而华为、蔚来的世界模型在车端控制层面的技术积累,可与 VLA 底座形成互补,加速融合方案落地。

 

3. 融合路线的核心价值:降低成本,加速规模化

融合方案能有效解决单一路线的成本与风险问题:

  • 降低研发成本:无需重复投入两套完全独立的技术体系,可复用双方在语义理解、物理仿真、控制算法等方面的已有积累;
  • 平衡硬件成本:VLA 的语义优势可降低对传感器精度的依赖,世界模型的控制优势可优化算力分配,无需过度堆砌硬件;
  • 提升落地效率:融合方案能覆盖更广泛的场景,从城市道路到高速、从常规天气到极端环境,加速自动驾驶从 “限定场景” 向 “全场景” 落地。

 

五、结语:没有最优解,只有最适配的融合路径

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是 “安全、可靠、通用”,这一目标无法靠单一技术路线实现。VLA 的语义推理能力解决了 “懂不懂” 的问题,世界模型的物理推演能力解决了 “准不准” 的问题,两者的融合则实现了 “既懂又准” 的核心诉求。

2025 年的行业动态已明确证明:技术路线之争正在让位于 “优势互补” 的融合共识。未来,自动驾驶的竞争不再是 “VLA vs 世界模型”,而是 “谁的融合方案更高效、更安全、更适配场景”。对于车企而言,纠结 “谁是最优解” 已无意义,构建 “语义决策 + 物理控制” 的融合架构,才是抢占自动驾驶落地先机的关键。

最终,自动驾驶的终局不是某一种技术的胜利,而是多种技术的协同进化 —— 在这场进化中,VLA 与世界模型将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同推动自动驾驶从 “实验室” 走向 “寻常路” 的核心伙伴。

转载请注明:可思数据 » VLA 与世界模型:自动驾驶没有最优解,融合才是终局

免责声明:本站来源的信息均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或转载于第三方平台,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邮箱:elon368@sina.com

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服务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手机广告位-内容广告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