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开车时是否遇到过一些如大雾天路口的红绿灯看不清、前方车子突然倒车、施工区的标志乱七八糟,甚至半夜突然有动物冲到路上的一些极端场景。对人类驾驶员来说,这些情况虽然少见,但凭经验硬着头皮也能够处理好;可对自动驾驶系统来说,这类情况很可能就是“天外来客”,会让它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行业里把这些少见、复杂、难处理的情况叫作“边缘场景”。有小伙伴曾问过一个问题,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这些“边缘场景”的定义是否会发生改变?
什么是“边缘场景”,为什么要在意?
说起“边缘场景”,可以把它想象成马路上的那些特殊片段,平常很少遇见,但一遇到就可能让自动驾驶系统犯难。日常里红绿灯、行人过街、规范车道这些场景属于系统已经熟悉并训练得很好的部分,而边缘场景是长尾里的那一小撮,可能是极端天气导致传感器信息变差,也可能是从未见过的路面物体、临时施工改变了路况,甚至可能是几个交通参与者做出非常规动作的组合。它们的共同特点不是单纯“罕见”,而是会涉及多个因素叠加,使得感知、定位、预测、规划等模块都无法正常工作。正因为“罕见+复杂”,边缘场景是难以完全穷举,也难以用单一的修补方法使其彻底解决,这就成为自动驾驶安全性评价和实际落地的关键痛点。
认识到这一点后就明白了为什么在很多技术场景下,边缘场景会被看得格外重。其实把自动驾驶系统放到真实世界运行,遇到的一定不会是一组标准化的测试题,而会是各种各样“活”的情况。要把自动驾驶推广到更广的城市和道路,除了要让其能处理常见情形,还要在遇到未见过的问题时能够安全降级或者有可预测的应对方式。这从技术、产品设计、运营与法规配合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严苛的挑战。
边缘场景长什么样?
很多边缘场景看起来都是“环境问题”,但深入拆解就会发现它们常常牵涉到感知、定位、预测和整车控制等多个环节的联动。先说感知方面,雨、雪、雾这类天气会让摄像头画面模糊、反光或强烈眩光,激光雷达在大雾或雨滴中也会被散射出噪声,而毫米波雷达对小型塑料物体的识别能力有限。还有些情况并不是纯粹天气引起的,例如路面上的油污、积水形成的镜面反射、或者异形物体(被压扁的交通锥、散落的货物)等,这些都会导致目标检测或分割出错。感知的不确定性会传给后续模块,从而放大风险。
定位和地图层面的问题同样棘手。高精地图能提供丰富的语义信息,但如果遭遇临时封道、施工、或者最新一次地图更新未覆盖到的改造,依赖地图的定位和轨迹决策就可能偏离真实情况。隧道、城市峡谷或高楼密集区会屏蔽GNSS信号,惯性导航会随时间发生漂移,传感器间的微小时间偏差也可能把车辆“放”到错误的车道上。而对于转向交互与预测,其涉及到的复杂的人车博弈会造成另一类边缘场景,比如几个司机或骑行者同时做出规避或冲突动作,自动驾驶系统就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评估多种可能性并选择既安全又不显得过于僵硬的动作,这恰是最难的。最后还有系统工程方面的边缘场景,比如算力不足导致决策延时、软件回归问题、或某个传感器短暂失效,这些都不是单一模块能解决的,而是要靠冗余设计与运行时监测来化解。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真正危险的往往是几种情况叠加起来的复合型场景。例如下雨天里施工区的临时交通标志部分被遮挡,路面又有积水,周边有行人不按规范穿行,同时定位信号被高架桥遮挡,单看其中任何一项,系统或许还能应付,但当多种异常同时出现时,整个链路很可能崩溃。理解这种“叠加效应”是减轻长尾风险的关键出发点。
怎么去管控这些边缘场景?
面对无法穷尽的边缘场景,应采用一套能持续学习和安全降级的体系,而不是试图把每一种异常都写进规则里。简而言之,就是要让自动驾驶系统学会表达不确定性,当感知或定位对某个物体只给出很低的置信度时,后续的预测与决策模块应自动放慢步伐、扩大安全距离或者触发更保守的策略。这样一来,即便识别不准,也能把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还有一条思路就是多模态与冗余,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惯导各有长短,把它们有效融合,能在某一类传感器失效时借助其它传感器填补信息空缺,从而提高鲁棒性。
数据和仿真在应对边缘上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车辆在实际行驶时遇到的疑似边缘事件回传并在仿真中重构,就可以在大规模参数空间里反复跑这些极端组合,找到模型的薄弱点并针对性地补数据或调整策略。主动学习和边缘挖掘能够把“最有价值”的少量数据挑出来优先标注,这比盲目海量采集更高效。与此同时,部署时的策略也很关键。影子模式(shadow mode)允许新模型在后台运行、记录但不影响实际决策,从而评估性能;分阶段上线、灰度发布能把潜在问题限制在小范围内,通过快速回滚避免大面积风险。
此外,自动驾驶汽车运行时的监测与在线响应同样不可或缺。车队应该持续监控传感器健康、模型置信、决策延时等指标,自动触发回传与人工审查。遇到无法在线解决的边缘,系统应有明确且易理解的退路,让车辆安全停靠或把控制权交给远程操作员或人工驾驶人。对于无人运营场景,远程干预和自动安全停靠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要把验证方法要从传统里程数验证转向更注重场景覆盖与风险指标,自动驾驶行业正在朝着用场景化测试、统计风险度量和仿真覆盖率来证明系统安全性方向发展,这样更能针对长尾风险做出衡量。
未来会怎样变化,我们该如何准备?
随着感知算法、传感器硬件、仿真能力和车队学习机制不断进步,很多今天被视为“边缘”的场景会逐步变成系统能处理的常态。夜间低光条件、部分雨雪、复杂交叉口这些曾经的难点正在被新一代多模态模型、夜视摄像和更密集的数据采集慢慢覆盖。但当业务扩展到不同国家和不同道路类型时,又会带来新的长尾,比如乡间道路的动物侵入、不同文化下的交通行为或者专有基础设施问题等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因此“边缘”并不是一种会消失的现象,而是会随系统能力与部署背景一并迁移。
面对这样的动态,最可行的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的能力闭环,即持续采集并把边缘事件回流到训练与仿真体系里,持续用仿真验证新模型对长尾组合的鲁棒性,持续在运行时监测并用保守退让策略保证乘客安全。如果行业层面的通用标准与数据能够共享,也会对降低长尾风险起到放大效果。若能在保障隐私和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一定程度的事故回放与场景数据交换,整个自动驾驶生态的“学习速度”会快很多。
对普通用户来说,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会让自动驾驶车辆会越来越擅长处理常见和已知的复杂情况,但在极端或未见过的组合下将会更加谨慎。这种谨慎不是系统能力不足,反而是成熟表现,在不确定时优先保证安全而不是盲目冒进,这才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目的。
最后的话
边缘场景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系统问题,既考验感知算法和模型训练,也考验系统架构、运营能力与法规配合。把边缘看成可以被发现、被模拟、被缓解的工程问题,并用持续学习与场景化验证去缩短它们对系统安全的影响范围,才是把自动驾驶从试验场推进到千家万户的实务路径。未来的路仍然很长,但一步步把每一种长尾化为可管理的风险,就是把不确定性变成可靠性的过程
转载请注明:可思数据 »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会让边缘场景的范围发生改变吗?
免责声明:本站来源的信息均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或转载于第三方平台,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邮箱:elon36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