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消息,在科技界风云变幻的当下,创新工场联合CEO汪华再次走到了前台,他对AI大模型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并认为这将开启一个比移动互联网大十倍的市场空间。汪华,这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曾在谷歌中国供职,并与李开复等人共同创办了创新工场,过去20多年一直致力于技术投资和研究。如今,他对于AI大模型的判断,再次成为创投圈的重要参考。
汪华指出,尽管目前AI应用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AI功能,类似于移动互联网早期将传统内容迁移到手机上的过程,但AI大模型的潜力远不止于此。他认为,一旦模型成本大幅降低,结合模型性能的提升,AI大模型有望创造出与移动互联网相当甚至更大的市场体量。尤其是考虑到多模态和模型智能能力的提升,未来的应用将不仅限于to B领域,更将深入到to C市场,彻底改变用户体验和应用形态。
汪华还谈到了中美在AI大模型应用上的差异。他认为,中国团队在应用层面的创新能力和迭代速度上具有优势,尤其是在工程化和应用数据收集方面。他预测,如果AI基础设施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中国团队有可能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长时长、入口级别的应用。此外,他还提到,尽管美国在某些方面领先,但中国在将AI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实力。
AI大模型只是“绿叶”?真正“主角”竟是应用!
对于当前行业内的焦虑和迷茫,汪华表示理解。他指出,创业者面临着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快速变化的挑战,以及缺乏明确方向的问题。他强调,AI应用的发展需要时间,生态的构建和渗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类似于iPhone早期的市场渗透过程。汪华认为,尽管目前AI应用还未普及,但一旦成本下降并伴随模型性能的提升,全新的应用形态和消费模式将会涌现。
在谈到AI大模型的商业化路径时,汪华指出,目前AI在国内尚未普及,老百姓对AI的接触更多是“伪接触”,尚未产生明显的商业增量。然而,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AI将不仅带来生产力的提升,还将创造出全新的消费形态,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满足感和价值。
关于AI大模型落地应用的路径,汪华给出了五个判断:首先是从to B方向开始,其次是生产力工具,接着是大用户量工具,然后是图文级别的社交娱乐类产品,最后是海量的多媒体娱乐产品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重构。他认为,这一路径既受到模型技术和成本的影响,也受到人群和应用形态生态渗透的制约。
在谈到今年大模型厂商的价格战时,汪华表示,这标志着投资重点已经开始转移,从纯粹的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转向落地和应用。他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会伴随着上一阶段的整合,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过程。
最后,对于新一代的AI创业者,汪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AI时代的创业者需要对场景和技术边界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还需要面对更高的成本挑战和更保守的投资人态度。然而,他也认为,AI的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重新洗牌的机会,真正的关键在于理解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
转载请注明:可思数据 » AI大模型只是“绿叶”?真正“主角”竟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