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繁荣背后的反思
|
去年,有个小视频成为热点,一个顾客戴着头盔去看房,滑稽又好笑,因为戴口罩也能人脸识别!也有报道,某某房产中介安装了人脸识别摄像头,记录买卖双方的行为…… 不管是商店还是售楼处,获取顾客隐私的同时,人脸识别后台还有数据分析,除了人脸ID,还有性别、年龄甚至是心情等数据,统计顾客多少次到达店里,看过哪些产品,进而分析出消费心理和偏好,商家就可以做精准营销。这种做法,确实让大众有种在商家面前裸奔的感觉。 被人脸识别摄像头偷拍后,可否可以要求商家删除这些信息?专业律师指出,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顾客发现商家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不经过顾客同意获取的个人信息,顾客有权要求商家立刻删除,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欣欣向荣的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是通过获取人脸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是人工智能视觉领域中的一款热门应用。Gen Market Insights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为人脸识别最大的消费市场。到2023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份额占全世界的44.59%。在中国,众多的银行以及一些安防设备正在公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另外很多企业也开始偷偷摸摸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市场在蓬勃发展。 企查查数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开展人脸识别业务的企业在中国一共7404家,湖南省以3558家荣登全国榜首,广东省和江苏省分别为第二和第三。连续三年,每年的新成立的企业在1000家以上,2020年,新注册1518家人脸识别企业。中国人脸识别相关专利达到了1.37万件(包含外观、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63%左右,各种人脸识别软件纷纷诞生,软件著作权共有1.83万件,可以说是成绩显著,领先于全球。 人脸识别的业务在国内发展得欣欣向荣。 中安恒信息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卓群认为,新技术一般开始都有安全问题,人脸识别确实是一种便捷的身份认证方式,而它最大的安全风险是信息泄露。不法分子有能力攻破企业的人脸信息数据库,进而窃取机密信息。 有些商家窃取了大众的人脸信息,但是这些商家往往没有很好的安全措施,信息泄露比较容易。一旦出现大批量信息泄露,无疑会打击人脸识别市场,民众会有强烈的反感,如果以后人人出门都戴着头盔,去买房去逛商场,以防自己隐私被窃取,这个人脸识别市场还能发展壮大吗? 对人脸识别的信任危机,在西方早就来临,西方国家并不是人脸识别技术落后中国,而是个人比较重视隐私权,另外对侵犯隐私权的商家处罚力度不一样。此次事件中的卫浴品牌,是国际公司,他们在国外有没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为啥在中国就肆无忌惮地安装?大众期待相关部门能够治理这些企业,规范他们的行为。 《民法典》第111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符合法律的条件下采集、使用、传递他人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规定,企业收集或者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合法合规、正当的原则,向消费者告知采集信息和使用的目的,明确采集方式和范围,公开应用规则,并获得消费者许可。 有些商家窃取了大众的人脸信息,却没有很好的安全措施,信息泄露比较容易。 全国政协委员刘伟表示,这些法律还不够,国家还要通过更多立法和执法来规范企业行为,在社会各个层面严格执行,不经用户许可,滥用人脸识别数据其实和盗窃罪一样。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建议,首先制定防火墙机制,人脸信息采集者和使用者要完全独立开,目前,是混在一起,没有隔离机制。其次让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公园、火车站、机场等场所需要做人脸识别,才能进入,这是可以的,有利于公共安全,但是如果有人不愿意,还是应该许可身份证或者指纹等其他认证方式,消费者本人也应该具有选择权。 重应用轻基础人脸识别技术,属于人工智能视觉的应用领域,如此欣欣向荣,是不是代表中国的人工智能就全面发展了? 对比手机产业,中国的手机应用软件多,是不是表示中国手机产业的基础层做得很好?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手机App数量449万个,全世界榜首,五花八门全方位覆盖用户的衣食住行。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在“净网2020”专案处理中检查发现,多款手机App不符合《网络安全法》,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涉嫌窃取用户的隐私信息。 2020年中国手机App数量449万个,居全世界榜首。 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和手机领域一样,依旧占领的是应用市场,在基础技术领域依旧薄弱。 甲子光年的《中国AI产业地图研究》显示,中国AI企业的业务主要偏向应用层,包括AI终端及AI客户应用系统,应用方面占比约为80%。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从事人工智能基础层的中国企业占7.7%,从事技术层的企业14.3%,AI使用终端和AI应用解决方案的企业分别占比37.3%和40.7%,其中人脸识别属于AI应用解决方案,近几年的发展尤为迅速。 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重应用轻基础,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火爆,并获得大量资本的青睐,主要是企业和投资者更乐意赚快钱,人工智能基础产业毕竟技术壁垒高、风险大、投资见效慢。 但是,如果哪天美国不高兴,禁止中国企业使用人工智能芯片,禁止使用基础技术层,只有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依旧会受伤很严重。 如何发展中国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指出,过去几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各行各业服务大众,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生根发芽。 《报告》也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点,很多专家认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依赖开源代码和现有数学模型的现象较多,真正属于企业自身创新的技术不多,有些人工智能企业要么是“硬件组装厂”,要么是“软件组装厂”。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王国胤认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中有如下不足:1.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还落后欧美国家;2.高端人工智能芯片、关键零件等产业较弱;3.目前没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平台;4.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比较缺乏;5.人工智能的范围被狭窄化,人脸识别等领域跟风而动,非常火热;6.全国各地发展不均衡,需要重点关注如何提升全局影响力。他着重强调,增加投入加快开源开放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要。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仍缺乏自主创新技术。 工信部部长苗圩提出关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四点建议: 1.鼓励人工智能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夯实人工智能的基础。放眼全球,重点研究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开展各项交流和合作活动。 2.加快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开展应用,发展并促进智能经济。推进人工智能在制造、物流、金融、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应用速度。支持国内外企业合作,上下游企业合作,加快成果转化。 3.打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圈,与世界各国一起研究人工智能管理和监控模式,营造公平开放、合法竞争的环境,规范数据使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4.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用更加开放的态度进行合作,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信通院统计,2020年,全世界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1565亿美元,中国的市场规模在3100亿人民币左右。德勤预测,在2025年,全世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6万亿美元,人工智能是未来最大的产业之一。我们相信,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的指导下,经过从业精英的不懈,未来不会出现人工智能“断芯”的现象。 |
时间:2021-04-16 22:33 来源:未知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