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形势展望(上)
“回顾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展望2019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高附加值产品销量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近日,工信部所属赛迪智库对2019年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形势作出展望。
展望报告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核心零部件尚待突破、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问题。同时,报告提出了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等对策建议。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普及,推动人工智能迎来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正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智能制造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来自赛迪智库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位,达到14.1万台,同比增长58.1%。2018年1—10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8万套,同比增长8.7%。
赛迪智库专家预测,2019年,随着《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我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有望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家政、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需求的持续旺盛,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不仅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高附加值产品销量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以来,附加值高的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不断提升,产品结构呈现优化态势。据赛迪智库预测,2019年,随着我国机器人相关技术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技术的不断提升,多关节机器人产品性能将进一步完善。同时,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将进一步提升。
从应用领域来看,2018年以来,国产机器人应用延续近几年态势,不断拓展到新领域。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与上下料、焊接与钎焊、装配、加工等,已经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船舶、矿山开采等领域迅速拓展。
“预计2019年,随着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安全生产少(无)人化专项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新的应用示范政策的不断落实,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赛迪智库预计,搬运与上下料机器人销量继续保持第一位,具有加工功能的机器人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3C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依然是国产机器人的主要市场,并有望延伸到劳动强度大的纺织、物流行业,危险程度高的国防军工、民爆行业,对产品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制药、半导体、食品等行业,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陶瓷、制砖等行业。
四大问题有待突破
在行业前景看好的同时,赛迪智库也提醒关注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四大问题。首先,核心零部件尚待突破。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局面亟待突破。
具体来看,精密减速机方面,目前以苏州绿的为代表的国产谐波减速机可实现进口替代,但RV减速机由于传动精度、扭转刚性等问题,依然未能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伺服电机方面,目前国产伺服电机仅能满足部分中低端机器人的需求;控制器方面,国产厂商已经解决了有无问题,但在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等方面与国际主流品牌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一方面,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管理成本等相对高昂。相比之下,国外机器人企业起步早、产业基础成熟,很多企业本身就是关键核心部件的供应商,如发那科是全球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商,在成本上具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在缺乏技术和成本优势的情况下,部分国内机器人企业以产品的“性价比”来打开市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导致盈利空间缩减。例如,2018年前三季度,新时达和埃斯顿分别实现净利润0.52亿元和0.56亿元,和去年同期的1.60亿元和0.93亿元相比,降幅较大。
再者,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机器人产业有着多层次的人才需求,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300万;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50万人。尤其是在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方面,培养力度依然不足。
此外,随着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创高中心、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其他部门在标准规范制定、检测认证实施等方面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在机器人方面缺乏行业标准和认证规范的局面有望继续得到改善。但是,还需关注我国仅部分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对产品的部分性能做出厂检验、检测仪器配套较差、检验结果可靠性较低等问题。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赛迪智库提出以下5条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在资金、税收、产品销售补贴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使用率,如扩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研究制定行业应用指导政策,如对于高温、高噪声等环境恶劣的工作岗位,鼓励以机器人代替人工。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参与机器人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研发,突破重大标志性产品,加强对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技术和质量的攻关,提升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及批量生产能力。针对市场需求,重点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国防军工、化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研发相关机器人。建设人工智能、感知、识别、驱动和控制等下一代技术研发平台,同时关注尚未被现有机器人技术体系纳入的能源、大数据、安全和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三是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依托中科院等知名研究机构,通过实施大型合作项目,联合企业培养出从研发、生产、维护到系统集成的多层次技术人才。运用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制度,通过实际项目锻炼来培育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
四是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加快推进《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等产业政策落实。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公告,引导各类鼓励政策向公告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精益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增加服务机器人制造相关统计口径,从代表性产品入手,开展产值、收入、利润等方面的统计,为产业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五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提升财政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鼓励各类银行、基金在业务范围内,支持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机器人项目,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建立国家级产业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引导和统筹规划。引导地方设立基于本地优势和政策特点的专项配套资金,促进机器人企业与地方政府、园区互动合作。
时间:2019-12-14 23:36 来源: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