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探索:横看成岭侧成峰
了解区块链,做一个敏锐的先知先觉者,发现新时代的机遇。本文笔者将以更加系统的方法论,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逐层与大家剖解区块链知识。
关键词:blockchain ,区块链,治理模式,信用模式,去中心化,社会合作,公司制,价值分配,记账权
时代的发展是以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各种新事物为标识。一方面,人们在认识这些新事物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用衡量旧事物的标准来观察和评价它们,殊不知很多新事物的产生时常带来新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知识和视角的局限性,在认识新事物新观念中难免会像盲人摸象一样局限而不自知。
这两种现象在人们认识区块链这样复杂多层次的新事物中尤其明显。我也曾对区块链这样的新事物感到很迷惑,特意查阅不少介绍区块链的文章和书籍,但依然发现它们逃不脱上面两个方面的限制。索性自己来写一篇介绍区块链的文章,尝试跳跃那两大局限,一方面让更多人全面地理解什么是区块链,另一方面也是对认识新事物方法论的探索实践。
方法论
为了更好地介绍区块链这样的复杂多层次的新事物,我们必须采用更加系统的认识方法论,在这里我们先讲解这种方法论:
- 我们从感性出发,站在外部观察它的属性来获得一些总体的认识;
- 我们需要明确区块链这种人造新事物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它要解决怎样的问题);
- 围绕区块链的目的从内部分析它的组成部分和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 我们再回到整体层面,并展望未来,探索区块链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接下来,我们将运用这个方法,从外部到内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逐层来探讨。
区块链探索
1. 整体感性认识——区块链的属性
很多人都听说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有的盲人说大象是一种蛇;有的盲人说大象是一堵墙;也有的盲人说大象是一把扇子。
站在区块链这样一个新兴事物面前,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也是这样的盲人——有的人说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有人说区块链是类似于TCP/IP的基础互联网协议;有的人说是一种新型账本;有的人说区块链是类似于公司制度的生产关系。
不同人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区块链。在感性的总体认识下,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筛选出以下四点对于区块链特性和定义的介绍:
- 一种自治开放没有层级结构去中心化的组织管理形态,它是公司这种组织形态的进化版本;
- 一种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它是复式记账法的升级形态;
-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可编程的价值分配网络,可以称作是互联网2.0;
- 一种不需要引进第三信用中介基于代码理性的信用体系。
2. 掌握目的——区块链的目的
认识一个人造事物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理解它的目的用途,我们经常不自觉地用目的来说明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
这是典型的目的论,它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确,在不包含人参与的纯自然科学中,目的论已经被宣判死刑,但在人参与的社会科学中,目的论仍大有用武之地,事物内部种种复杂的组成和结构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的。我们可以借用这种目的论来将目的作为我们介绍的核心。
在弄清楚区块链的目的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区块链出现之前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合作中的信任问题。
在社会合作中,人与人之间大多是非常陌生的,仅仅靠两方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来保证合作进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此,各种第三方信用中介应运而生——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两方建立起信任机制,并成为社会合作的基石。政府、银行、房产中介、电商平台、打车平台等都是这样的信用中介。
无数的人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和权利授权,给这些固定的信用中介,并交由他们集中处理,从而赋予了这些第三方信用中介高度可信的基础。这些信用中介为了降低内部的交易成本,大多数是采用层级性管理体制——由一个中心决策层统一领导,层层下发指令,从最高管理层不断往下到最底下的执行层,呈现出一个金子塔型的人员分布。
在传统社会中,第三方信用中介普遍存在。它们为两方合作提供了信息互通、监督公证等信用中介作用,成为了社会结构中的关键节点,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它们的缺点也很显而易见。
缺点一:第三方信用中介实际上增加了两方合作的成本,比如通过银行汇款会产生较多的手续费,互联网平台打车会收取司机较多收入提成,在法院诉讼需缴纳诉讼费等。
缺点二:这些信用中介既是残酷市场竞争中的选手,要时刻要面临种种的市场和本身管理的风险,又是社会结构的关键节点。这些信用中介一旦发生风险,则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冲击甚至动荡。例如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直接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近期Facebook用户密码大规模泄露也给用户带来巨大的隐私安全威胁。
缺点三:来自于信用中介内部结构中层级性管理体制。正是由于这种层级性管理体制金字塔形权力架构,从而导致了收入分配的倒金字塔现状——社会中大多数人拥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而极少部分人则拥有大多数社会财富。这也正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在上次经济危机的起点——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的第六周,中本聪发布了区块链的创世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先进系统》,标志着区块链的诞生。
在该论文中,中本聪提出了一套解决上述依赖第三方信用中介的信用体系中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去除第三方信用中介(去中心化),建立一套依赖代码理性和民主监督的新治理体系,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社会合作组织架构,补充甚至替代当下资本主义社会中基石般的公司制。比特币正是第一个运用新信用体系的组织体系,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区块链应用。
3. 内部分析——区块链组成机制
1)节点
区块链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升级版本,和互联网一样是由不计其数的节点联网而组成。人们可以可以通过一台安装了相应区块链应用软件(比如:比特币核心)联网电脑或手机成为这个区块链应用的节点,从而参与这个区块链应用的具体社会合作活动。
比如:当用户下载比特币核心这款软件后,就可以加入比特币网络进行比特币生产和价值交易。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的节点形成了区块链网络的实体结构。
但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比互联网中的节点更加复杂,它不仅具有互联网节点的机器属性,还有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属性——即这些节点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以及会对各种机制做出反应。实际上,市场就是由众多的交换者组成,这些交换者也是市场网络中的节点。
总之,区块链中的节点是互联网节点和市场节点的综合,具有人机两方面属性。因此,区块链网络不仅仅是像互联网那样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治理制度。
为了方便各位理解,我们避开技术细节,从机制层面来分析,并尝试用区块链网络来改造打车软件滴滴的案例来辅助说明。
2)交易、记账、token(凭证)、智能合约
历史证明市场机制是人类社会最好的大规模分工协作机制,公司的存在是为弥补市场机制中交易成本过高的不足。而区块链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使市场机制进一步延伸到社会的毛细血管中。
市场机制的核心之一便是广泛存在的自由交易,区块链节点和节点之间最基础的交互也是自由交易。信息交流、转账汇款、买卖商品等这些都是属于交易,这些都可以在区块链网络中发生。交易的目的是大家各取所需达到价值的重新分配。交易可以进行的前提是价值的量化和记账法支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货币价格来量化商品的价值,用货币的转移来对交易价值转移进行记账。比如:张三从李四那买了一个苹果,花了5元钱。首先这个苹果的价值被量化成5元,其次李四得到的5元钞票正是一种记账的凭证(即整个社会欠了李四价值5元的商品)。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就是token的一种,它是一个交易体系中衡量价值和记账的标准单位。
在区块链网络中往往会发行独立的token(同样地,一个人持有的token就代表该人可以在这个区块链网络中索取对应token价值的服务)。
这种token是区块链网络内衡量价值和记账的标准单位,但和人民币等法定货币又有很大区别:
第一,区块链token的发行是根据该区块链所预先设定的算法体系来决定(改变这一算法体系就像很多宪政国家大规模修宪一样困难)。相对于人民币等法定货币来说,token的发行更加理性和可预测(历史上大多数国家的法定货币都存在超发和滥发现象,但区块链的token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
第二,区块链token是一种可被精确细分的电子凭证,没有像纸币那样的实体。
第三,区块链token还具有股票的性质。这体现一个区块链网络会发行限定数量的token(比如:比特币总发行量为2100万个),随着该区块链网络被使用的越来越多,那么该区块链网络整体的价值就越来越大,该区块链的token价值也会随之升值。这也是当前各种炒币投机现象的根源——炒币抄的其实就是一种新型股票,它对应了该区块链网络的价值。
在区块链网络中,每一笔交易都伴随着token的转移——由一位所有者转移到另一位所有者。每个人都会在交易过程中,留下自己的电子签名,并形成唯一随机数列供下一次交易使用。这样每一单位token的交易就会形成一个可以溯源的交易链。交易链的存在让整个区块链网络价值流动变得清晰,也加强了这个体系的抗篡改性。
交易总是与合约的产生同时发生。从合约历史的发展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口头合约、书面合约和智能合约。
口头合约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约定,比如:两个人约定明天下午去看电影。
书面合约是一般是在法律框架下签订的协议,比如:小明从小红那里借了5元钱时打的一张欠条。
智能合约是在法律框架下并使用了代码逻辑来自动履行的合约,最常见的是炒股中股民设定股票抛售的价格,一旦股票价格达到这一数值,则会自动抛售。
智能合约相比于传统书面合约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它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从源头上防止了客观类型交易中道德风险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它的大范围使用让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理性——由原先的法制理性扩展到法制理性和代码理性相结合。
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可编程的属性和去中心化属性实现的,它属于交易的一个环节,只能大范围存在于区块链网络中。这是因为区块链网络中没有一个权力独大的节点,每个节点都必须遵守该区块链网络中的内宪法,并接受其他节点的即时监督制约,从而保证了智能合约的即时理性和即时公正(不迟到的理性和公正现象)。
反之,在传统组织类型中,由于中心节点受到的约束来自于法律和市场等后知后觉的监督制约,从而让中心节点本身成为智能合约可信性最薄弱的一环,充满了道德、市场、经营等的风险因素。因此,传统组织的智能合约必然无法和区块链智能合约竞争。
3)共识机制
在前面我们分析了区块链中没有引入第三方信用中介以及层级的管理体制,这就意味着所有的节点必须是对等的,不存在固定的中心节点和边缘节点之分(如果存在的话,则会慢慢形成一种第三方信用中介和层级管理体制)。在打车业务中会产生很多交易,由于在这个打车区块链网络中,不存在像滴滴这样的固定的信用和数据中介,原先由滴滴公司处理交易数据及资金价值分配的职能,就必须交给区块链网络中其他节点来行使。
那么,有哪个节点来完成这样的职能?
这就需要在创建这个区块链网络时预先设定一个共识机制,从而明确满足什么条件的节点可以来完成交易数据(也就是记账)。例如:比特币的共识机制是POW(工作量证明),即通过节点的CPU进行随机散列运算(可以理解成用电脑去求解一道很难的方程式),CPU的算力越强则越可能更快地得出正确结果,从而成为记账的节点。(类似于开采金矿,设备攻功率更大的开采商则越可能收获更多的金矿,所以这一个过程在比特币中也叫做挖矿)。
还有很多其他的共识机制,比如以太坊的权益证明机制(POS)、EOS的委托权益证明机制(DPOS)和实用拜占庭容错机制(PBFT)等。但不论共识机制的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通过竞争机制来选择更加诚实可靠的记账节点。
4)激励机制
由于节点都是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记账会消耗节点精力上或经济上的成本,因此,必须有一套激励机制来覆盖这一成本并给节点带来奖励收益。
很多区块链网络都会给予处理交易的节点两方面的奖励:一方面是交易费(当然也是以token形式发放),另一方面是获得新发行的token。
比如:在比特币中,完成处理交易处理的节点一方面会消耗电力成本,另一方面会获得交易费和新发行的比特币作为奖励。这个过程就相当于矿工挖矿,虽然消耗了一些体力,但获得了价值更大的工资和挖到的金矿,从而有促使矿工保持热情和动力投身于挖矿事业中。
5)区块和链
在区块链网络中不存在固定记账的节点,因此通过共识机制选出来的节点是临时的,它只能处理在规定时间内区块链网络中产生的数据。这就像一轮又一轮的比赛,在一轮比赛获胜的节点获得这轮比赛时间中区块链网络中产生的数据的处理权(记账权)。
在比特币中,每十分钟进行这样一场基于POW共识机制的比赛,得出一个处理这十分钟比特币网络中产生数据的节点。
该节点处理交易数据(记账)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新的具有唯一编号的区块(类似于账本上记录账目的页面),并将该区块向全网广播。一旦得到其他节点的认可,那么该区块就会被加在上一个区块的末尾,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条由区块组成的链。
由于区块都是基于上一个区块生成的,如果有人想篡改一个区块上的数据,那么它就要重新生成后面所有的区块并被其他节点所认可。这就决定了恶意篡改的成本非常高,且篡改的收益远远小于成本,因此区块链数据具有不可篡改的特点。
6)分布式储存机制
区块链组织中信息包含两种:记账信息和一般信息。
记账信息是反映组织中价值流动的信息;一般信息就是除了记账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比如:一篇论文、一系列经济数据、一张图片等,其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由于没有中间机构的中心数据库存在,所有的数据必须由节点存储。区块链采用了分布式数据库的储存模式,让每一个节点都可储存区块链所有数据。
这很类似于细胞存储DNA的机制——每个细胞都拥有生物体的整套DNA,而区块链中的节点就相当于细胞,节点中储存的信息就相当于DNA。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节省储存空间和提高读取信息的效率,很多轻节点只储存了区块链信息的散列值,也就相当于储存了区块链这个词典的索引。
这种储存机制的目的在于:
- 让数据具有冗余性,防止数据的丢失;
- 让每个节点都可以成为数据管理员,从而起到对篡改数据行为的监督防范作用,进一步奠定节点在区块链网络治理的监督权力。在区块链打车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客户端查询所有的交易记录,并且在我们的客户端上有权限下载所有的这些交易记录。
7)隐私模式
分布式储存机制让隶属于某区块链的所有节点都可以查询全部交易记录。为了保护用户隐私,区块链必须有一套合理的隐私模式来保证使用区块链的用户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区块链的隐私模式如下:
不同于传统隐私模型,区块链的新隐私模型中将交易信息和用户的身份信息之间的通过匿名映射的方式对应起来,以保证区块链网络只可对交易信息的可见性,而不可据此追溯出是由谁发出的交易信息,从而保护了用户隐私。
4. 未来视角——区块链未来的作用
以上我们是站在区块链内部,通过认识它的组成部分来探究它。
但是,就像我们介绍电脑一样,如果太过于强调它的内部构造,则会让人在技术细节中迷失方向,最终仍然不知道电脑究竟是是什么。要想更加清楚地明白区块链是什么,还需要我们跳出已存在事物的逻辑,站在未来的角度,发挥我们合理的想象,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
在一开始我们分析区块链目的时,我们明白了区块链是为了解决第三方信用中介存在的问题,而创造出的一套去中心化治理模式。
这种治理模式和公司制形成了竞争关系,它们之间的比较如下表:
从历史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条规律。
- 人类文明是由专制集权向民主平权化方向发展,民主平权的精神和原则逐渐从社会顶层的政治层面走向社会基层组织层面;
- 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理性。理性准则越来越延伸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成为社会基石中的基石(这些理性包括法治、代码逻辑和科学的广泛运用等)。
当我们从这两条历史规律出发,在结合区块链的种种属性和作用,我们可以大胆地得出一个以下结论:
在区块链和公司制竞争中,必然是区块链越来越占主导,公司制逐渐成为区块链的一种补充,虽然当前区块链还是处于刚满10年的萌芽时期。
对于个人来说,在区块链成为主流时,大部分人将不再以工资为谋生手段,而是转变为手中持有token的价值增值。大部分人将更加自由自主自觉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而不是以一种像现在一样固定的职业参与其中,更像是自由职业者。这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提升,就像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在到资本主义制度一样。
区块链诞生于上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开始绝非偶然。它的使命就在于弥补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价值分配体系的扭曲和巨大的收入差距——少部分占有了绝大部分的财富价值。
当区块链这种治理模式代替公司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石时,我们可以预见:由于区块链的平权机制将分配价值这一权利归还给民众,从而塑造了一个更加公平的分配体系和更有效率的合作机制。届时,社会收入差距将会大大缩小,从而在源头上有效防范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后记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观察区块链这样一个复杂的新兴事物确实正如苏轼这首诗中描写那样扑朔迷离,在时间、空间、逻辑和概率空间上都是充满种种复杂。区块链的复杂细节也远不止我们上述提到的那些,要想更加全面地了解区块链还得读者们自己更进一步深入。
就像一个禅宗公案讲的那样,我们并非说明清楚了什么月亮,而只是用我们的手指指出了月亮在哪里。而月亮究竟是什么样,还需要每个人自己去看。
我们都是用有限的理性来探索这无限的不确定未知,这其中难免会有疏漏错误之处,还请读者不吝指出,欢迎进一步交流。
时间:2019-07-26 18:16 来源: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