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如何赋能对资管行业的穿透式监管?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大热,关于如何将其应用到各种金融场景的讨论越来越多。在笔者看来,区块链的种种技术特性,可以很好地实现对资管行业穿透式监管的赋能,并有效克服当中的一系列痛点。下面,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
一、穿透式监管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与规模的不断攀升,业务类型开始横跨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与不同机构。
然而,资管行业中却乱象丛生,诸如多重嵌套、杠杆叠加、明股实债、监管套利、非法从事资管业务等不断涌现,相关监管部门也存在难覆盖、难查核、难追溯等问题。
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金融科技的来临,让金融风险经过业务层面的复杂结构化处理和技术编程后,隐蔽性大大增加。这无疑会显著加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且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
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进一步完善资管业务监管制度一直都备受关注。尽管各监管部门都出台了本行业的资管业务规范文件,但始终没有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追本溯源,在于分业监管体制下,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同类业务的行为规范和监管标准不够统一,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状也难以让监管部门实现对资管业务的全流程监控和全覆盖监管。因此,欲助力资管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便是转变监管理念,强化监管统筹,并按业务属性确定行为规则和监管主体。
基于上述背景,“穿透式监管”的概念应运而生,具体是指透过金融产品的表面形态,看清金融业务和行为的实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连接起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根据产品功能、业务性质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主体和适用规则,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实施全流程监管。
穿透式监管旨在打破层层嵌套,降低杠杆,改变投资者不能清晰看到底层资产方面的现状,为解决上述资管新规后的监管重点与资管行业的普遍痛点,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基本理论框架。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分散,缺乏统筹协调,而且场内与场外、不同金融基础设施之间互联互通不畅,信息登记系统也处于分割状态。同时,资产管理业务统计分散在各行业监管机构,数据收集、信息统计、风险监测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最终投资者和底层资产的穿透核查困难较大。为此,迫切需要找到能够突破现实桎梏的技术,以便穿透式监管能够真正落地。
二、区块链技术或将成为赋能穿透式监管的解题之匙
监管机构扮演的角色是金融系统中秩序的守护者、规则的制定者以及冲突的制裁者,除了依托法律法规的监管执行准绳外,还需要真实有效可信的数据作为保障,方可达到监管的最终目标。
关于数据,其核心包含两个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前者涉及到数据体量、覆盖范围、是否向下触及消费者、向上触及生产者等领域;而后者则是强调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与有效应。可以说,这两个维度的建设程度与穿透式监管的实现,以及我们在适应新时期监管要求上的完成力度都是休戚相关。
日益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刚好能够完美契合这一监管场景与要求。
众所周知,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是由密码技术、共识机制、点对点通信协议、分布式存储等多种核心技术体系高度融合(结合)形成的一种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其本质则是一套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
区块链技术凭借自身分布式共享账本、去中心化、透明性、隐私保护、节点控制、信息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等特点,真正把各个机构和个人映射到虚拟世界,汇集世界上不同人群、不同权利群体的共识,实现了价值的全球实时流动,并正在被广泛应用在传统金融业之中。
具体到资管行业,区块链的上述技术特点为解决穿透式监管的实现提供了一把解题之匙:
首先,实时监控交易信息与底层资产。
区块链可以提供去中心化的系统运行机制,打破了互联网的治理边界,让数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开透明,并基于分布式数据存储,提高了数据可追溯性。至于监管机构,只需要成为区块链上的其中一个节点,便可追溯每一笔交易的历史痕迹,并实时监控其他用户节点的交易信息,看清底层资产,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且无需等到事后申报。这便做到了所谓的“穿透”,大大降低了监管难度。
其次,确保数据的真实可信。
数据一旦被区块链记录,就会在全网传播、达成共识并存储,而基于数据广泛分布在全网节点之中的格局,任何人单方面篡改数据都是不可能的,这一特性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可信。而在资管行业中,任何资金往来的双方都不能伪造业务数据,从而使得资金的清算、结算与审计更为可靠。
最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区块链上的数据共享还可以提高金融服务中信任传递的效率,降低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倘若把企业应收账款一类的有关数据纳入区块链的存储网络,而数据的多方共享,对各种监管的模糊地带(如一些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也提供了保障,并能够起到风控和征信的作用。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管行业监管新思路
除了可以从技术层面赋能“穿透式监管”外,区块链还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应用于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
第一,加速分业监管向全面统一监管转变的步伐。
在过去的分业监管时代,由于各监管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缺乏,导致监管信息相互封锁,难以形成监管合力,这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
对此,基于日益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可以部署区块链节点,形成所谓的“监管共同体联盟”;在银行、券商、信托、资管等机构同样部署节点,从而与“监管共同体联盟”构成一个业务数据的闭环。
这样一来,各种交易信息与资金往来都可以即时动态地被监管部门掌握,而数据在监管部门之间的共享,还能有效抑制监管套利,在完成监管穿透的同时,还加快了向统一监管转型的步伐。
第二,协助监管部门高效识别风险。
类似地,在管理人、投资人、项目方与监管机构部署区块链节点,并借助区块链技术监管审计功能中的反洗钱与身份识别的能力,实时监控与掌握关联方的身份信息与资金流向,以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信息、合同信息等,准确定位关联交易是否符合监管要求,解决以合法交易掩盖非法交易、交易关系不清、交易统计不准确、交易汇报不及时的问题,从而达到“强调事前、加强事中、管住事后”的监管效果。
总体上看,区块链技术可以凭借其自身固有的特性与优势为监管资管行业注入新的能量,且能满足穿透、动态、高效、即时、精准的监管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业务的安全性与透明性,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并服务于实体经济。
不过,如何理解当区块链融入实际的金融场景后,金融管理机制、业务流程、交易模式可能出现的变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新课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时间:2019-01-13 00:36 来源: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