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TensorFlow Serving 的深度学习在线预估
转载自: 美团点评技术团队博客
一、前言
随着深度学习在图像、语言、广告点击率预估等各个领域不断发展,很多团队开始探索深度学习技术在业务层面的实践与应用。而在广告 CTR 预估方面,新模型也是层出不穷: Wide and Deep[1]、DeepCross Network[2]、DeepFM[3]、xDeepFM[4],美团很多篇深度学习博客也做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当离线模型需要上线时,就会遇见各种新的问题: 离线模型性能能否满足线上要求、模型预估如何镶入到原有工程系统等等。只有准确的理解深度学习框架,才能更好地将深度学习部署到线上,从而兼容原工程系统、满足线上性能要求。
本文首先介绍下美团平台用户增长组业务场景及离线训练流程,然后主要介绍我们使用 TensorFlow Serving 部署 WDL 模型到线上的全过程,以及如何优化线上服务性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业务场景及离线流程
2.1 业务场景
在广告精排的场景下,针对每个用户,最多会有几百个广告召回,模型根据用户特征与每一个广告相关特征,分别预估该用户对每条广告的点击率,从而进行排序。由于广告交易平台(AdExchange)对于 DSP 的超时时间限制,我们的排序模块平均响应时间必须控制在 10ms 以内,同时美团 DSP 需要根据预估点击率参与实时竞价,因此对模型预估性能要求比较高。
2.2 离线训练
离线数据方面,我们使用 Spark 生成 TensorFlow[5] 原生态的数据格式 tfrecord,加快数据读取。
模型方面,使用经典的 Wide and Deep 模型,特征包括用户维度特征、场景维度特征、商品维度特征。Wide 部分有 80 多特征输入,Deep 部分有 60 多特征输入,经过 Embedding 输入层大约有 600 维度,之后是 3 层 256 等宽全连接,模型参数一共有 35 万参数,对应导出模型文件大小大约 11M。
离线训练方面,使用 TensorFlow 同步 + Backup Workers[6] 的分布式框架,解决异步更新延迟和同步更新性能慢的问题。
在分布式 ps 参数分配方面,使用 GreedyLoadBalancing 方式,根据预估参数大小分配参数,取代 Round Robin 取模分配的方法,可以使各个 PS 负载均衡。
计算设备方面,我们发现只使用 CPU 而不使用 GPU,训练速度会更快,这主要是因为尽管 GPU 计算上性能可能会提升,但是却增加了 CPU 与 GPU 之间数据传输的开销,当模型计算并不太复杂时,使用 CPU 效果会更好些。
同时我们使用了 Estimator 高级 API,将数据读取、分布式训练、模型验证、TensorFlow Serving 模型导出进行封装。
使用 Estimator 的主要好处在于:
- 单机训练与分布式训练可以很简单的切换,而且在使用不同设备:CPU、GPU、TPU 时,无需修改过多的代码。
- Estimator 的框架十分清晰,便于开发者之间的交流。
- 初学者还可以直接使用一些已经构建好的 Estimator 模型:DNN 模型、XGBoost 模型、线性模型等。
三、TensorFlow Serving 及性能优化
3.1 TensorFlow Serving 介绍
TensorFlow Serving 是一个用于机器学习模型 Serving 的高性能开源库,它可以将训练好的机器学习模型部署到线上,使用 gRPC 作为接口接受外部调用。TensorFlow Serving 支持模型热更新与自动模型版本管理,具有非常灵活的特点。
下图为 TensorFlow Serving 整个框架图。Client 端会不断给 Manager 发送请求,Manager 会根据版本管理策略管理模型更新,并将最新的模型计算结果返回给 Client 端。
TensorFlow Serving 架构,图片来源于 TensorFlow Serving 官方文档
美团内部由数据平台提供专门 TensorFlow Serving 通过 YARN 分布式地跑在集群上,其周期性地扫描 HDFS 路径来检查模型版本,并自动进行更新。当然,每一台本地机器都可以安装 TensorFlow Serving 进行试验。
在我们站外广告精排的场景下,每来一位用户时,线上请求端会把该用户和召回所得 100 个广告的所有信息,转化成模型输入格式,然后作为一个 Batch 发送给 TensorFlow Serving,TensorFlow Serving 接受请求后,经过计算得到 CTR 预估值,再返回给请求端。
部署 TensorFlow Serving 的第一版时,QPS 大约 200 时,打包请求需要 5ms,网络开销需要固定 3ms 左右,仅模型预估计算需要 10ms,整个过程的 TP50 线大约 18ms,性能完全达不到线上的要求。接下来详细介绍下我们性能优化的过程。
3.2 性能优化
3.2.1 请求端优化
线上请求端优化主要是对一百个广告进行并行处理,我们使用 OpenMP 多线程并行处理数据,将请求时间性能从 5ms 降低到 2ms 左右。
#pragma omp parallel for
for (int i = 0; i < request->ad_feat_size(); ++i) {
tensorflow::Example example;
data_processing();
}
3.2.2 构建模型 OPS 优化
在没有进行优化之前,模型的输入是未进行处理的原格式数据,例如,渠道特征取值可能为:‘渠道 1’、‘渠道 2’ 这样的 string 格式,然后在模型里面做 One Hot 处理。
最初模型使用了大量的高阶 tf.feature_column 对数据进行处理, 转为 One Hot 和 embedding 格式。 使用 tf.feature_column 的好处是,输入时不需要对原数据做任何处理,可以通过 feature_column API 在模型内部对特征做很多常用的处理,例如:tf.feature_column.bucketized_column 可以做分桶,tf.feature_column.crossed_column 可以对类别特征做特征交叉。但特征处理的压力就放在了模型里。
为了进一步分析使用 feature_column 的耗时,我们使用 tf.profiler 工具,对整个离线训练流程耗时做了分析。在 Estimator 框架下使用 tf.profiler 是非常方便的,只需加一行代码即可。
with tf.contrib.tfprof.ProfileContext(job_dir + ‘/tmp/train_dir’) as pctx:
estimator = tf.estimator.Estimator(model_fn=get_model_fn(job_dir),
config=run_config,
params=hparams)
下图为使用 tf.profiler,网络在向前传播的耗时分布图,可以看出使用 feature_column API 的特征处理耗费了很大时间。
优化前 profiler 记录, 前向传播的耗时占总训练时间 55.78%,主要耗费在 feature_column OPS 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为了解决特征在模型内做处理耗时大的问题,我们在处理离线数据时,把所有 string 格式的原生数据,提前做好 One Hot 的映射,并且把映射关系落到本地 feature_index 文件,进而供线上线下使用。这样就相当于把原本需要在模型端计算 One Hot 的过程省略掉,替代为使用词典做 O(1) 的查找。同时在构建模型时候,使用更多性能有保证的低阶 API 替代 feature_column 这样的高阶 API。下图为性能优化后,前向传播耗时在整个训练流程的占比。可以看出,前向传播的耗时占比降低了很多。
优化后 profiler 记录,前向传播耗时占总训练时间 39.53%
3.2.3 XLA,JIT 编译优化
TensorFlow 采用有向数据流图来表达整个计算过程,其中 Node 代表着操作(OPS),数据通过 Tensor 的方式来表达,不同 Node 间有向的边表示数据流动方向,整个图就是有向的数据流图。
XLA(Accelerated Linear Algebra)是一种专门对 TensorFlow 中线性代数运算进行优化的编译器,当打开 JIT(Just In Time)编译模式时,便会使用 XLA 编译器。整个编译流程如下图所示:
TensorFlow 计算流程
首先 TensorFlow 整个计算图会经过优化,图中冗余的计算会被剪掉。HLO(High Level Optimizer)会将优化后的计算图 生成 HLO 的原始操作,XLA 编译器会对 HLO 的原始操作进行一些优化,最后交给 LLVM IR 根据不同的后端设备,生成不同的机器代码。
JIT 的使用,有助于 LLVM IR 根据 HLO 原始操作生成 更高效的机器码;同时,对于多个可融合的 HLO 原始操作,会融合成一个更加高效的计算操作。但是 JIT 的编译是在代码运行时进行编译,这也意味着运行代码时会有一部分额外的编译开销。
网络结构、Batch Size 对 JIT 性能影响 [7]
上图显示为不同网络结构,不同 Batch Size 下使用 JIT 编译后与不使用 JIT 编译的耗时之比。可以看出,较大的 Batch Size 性能优化比较明显,层数与神经元个数变化对 JIT 编译优化影响不大。
在实际的应用中,具体效果会因网络结构、模型参数、硬件设备等原因而异。
3.2.4 最终性能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性能优化,模型预估时间从开始的 10ms 降低到 1.1ms,请求时间从 5ms 降到 2ms。整个流程从打包发送请求到收到结果,耗时大约 6ms。
模型计算时间相关参数:QPS:1308,50line:1.1ms,999line:3.0ms。下面四个图分别为:耗时分布图显示大部分耗时控制在 1ms 内;请求次数显示每分钟请求大约 8 万次,折合 QPS 为 1308;平均耗时时间为 1.1ms;成功率为 100%
3.3 模型切换毛刺问题
通过监控发现,当模型进行更新时,会有大量的请求超时。如下图所示,每次更新都会导致有大量请求超时,对系统的影响较大。通过 TensorFlow Serving 日志和代码分析发现,超时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更新、加载模型和处理 TensorFlow Serving 请求的线程共用一个线程池,导致切换模型时候无法处理请求;另一方面,模型加载后,计算图采用 Lazy Initialization 方式,导致第一次请求需要等待计算图初始化。
模型切换导致请求超时
问题一主要是因为加载和卸载模型线程池配置问题,在源代码中:
uint32 num_load_threads = 0;
uint32 num_unload_threads = 0;
这两个参数默认为 0,表示不使用独立线程池,和 Serving Manager 在同一个线程中运行。修改成 1 便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
模型加载的核心操作为 RestoreOp,包括从存储读取模型文件、分配内存、查找对应的 Variable 等操作,其通过调用 Session 的 run 方法来执行。而默认情况下,一个进程内的所有 Session 的运算均使用同一个线程池。所以导致模型加载过程中加载操作和处理 Serving 请求的运算使用同一线程池,导致 Serving 请求延迟。解决方法是通过配置文件设置,可构造多个线程池,模型加载时指定使用独立的线程池执行加载操作。
对于问题二,模型首次运行耗时较长的问题,采用在模型加载完成后提前进行一次 Warm Up 运算的方法,可以避免在请求时运算影响请求性能。这里使用 Warm Up 的方法是,根据导出模型时设置的 Signature,拿出输入数据的类型,然后构造出假的输入数据来初始化模型。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优化,模型切换后请求延迟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下图所示,切换模型时毛刺由原来的 84ms 降低为 4ms 左右。
优化后模型切换后,毛刺降低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介绍了用户增长组基于 Tensorflow Serving 在深度学习线上预估的探索,对性能问题的定位、分析、解决;最终实现了高性能、稳定性强、支持各种深度学习模型的在线服务。
在具备完整的离线训练与在线预估框架基础之后,我们将会加快策略的快速迭代。在模型方面,我们可以快速尝试新的模型,尝试将强化学习与竞价结合;在性能方面,结合工程要求,我们会对 TensorFlow 的图优化、底层操作算子、操作融合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除此之外,TensorFlow Serving 的预估功能可以用于模型分析,谷歌也基于此推出 What-If-Tools 来帮助模型开发者对模型深入分析。最后,我们也会结合模型分析,对数据、特征再做重新的审视。
参考文献
[1] Cheng, H. T., Koc, L., Harmsen, J., Shaked, T., Chandra, T., Aradhye, H., … & Anil, R. (2016, September). Wide & deep learning for recommender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Workshop on Deep Learning for Recommender Systems (pp. 7-10). ACM.
[2] Wang, R., Fu, B., Fu, G., & Wang, M. (2017, August). Deep & cross network for ad click predic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ADKDD’17 (p. 12). ACM.
[3] Guo, H., Tang, R., Ye, Y., Li, Z., & He, X. (2017). Deepfm: a factorization-machine based neural network for ctr predic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703.04247.
[4] Lian, J., Zhou, X., Zhang, F., Chen, Z., Xie, X., & Sun, G. (2018). xDeepFM: Combining Explicit and Implicit Feature Interactions for Recommender Systems. arXiv preprint arXiv:1803.05170.
[5] Abadi, M., Barham, P., Chen, J., Chen, Z., Davis, A., Dean, J., … & Kudlur, M. (2016, November). TensorFlow: a system for large-scale machine learning. In OSDI (Vol. 16, pp. 265-283).
[6] Goyal, P., Dollár, P., Girshick, R., Noordhuis, P., Wesolowski, L., Kyrola, A., … & He, K. (2017). Accurate, large minibatch SGD: training imagenet in 1 hour. arXiv preprint arXiv:1706.02677.
[7] Neill, R., Drebes, A., Pop, A. (2018).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Just-in-Time Compilation for Training TensorFlow Multi-Layer Perceptrons.
作者简介
仲达,2017 年毕业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数据科学专业,后在加州湾区 Stentor Technology Company 工作,2018 年加入美团,主要负责用户增长组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落地业务场景工作。
鸿杰,2015 年加入美团点评。美团平台与酒旅事业群用户增长组算法负责人,曾就职于阿里,主要致力于通过机器学习提升美团点评平台的活跃用户数,作为技术负责人,主导了美团 DSP 广告投放、站内拉新等项目的算法工作,有效提升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
廷稳,2015 年加入美团点评。在美团点评离线计算方向先后从事 YARN 资源调度及 GPU 计算平台建设工作。
招聘
美团 DSP 是美团在线数字营销的核心业务方向,加入我们,你可以亲身参与打造和优化一个可触达亿级用户的营销平台,并引导他们的生活娱乐决策。同时,你也会直面如何精准,高效,低成本营销的挑战,也有机会接触到计算广告领域前沿的 AI 算法体系和大数据解决方案。你会和美团营销技术团队一起推动建立流量运营生态,支持酒旅、外卖、到店、打车、金融等业务继续快速的发展。我们诚邀有激情、有想法、有经验、有能力的你,和我们一起并肩奋斗!参与美团点评站外广告投放体系的实现,基于大规模用户行为数据,优化在线广告算法,提升 DAU,ROI, 提高在线广告的相关度、投放效果。欢迎邮件 wuhongjie#meituan.com 咨询。
时间:2018-10-16 18:11 来源: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