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AI展会 数据标注 标注供求
数据标注数据集
主页 > 机器学习 正文

日本半导体的兴亡

日本半导体的成长与衰亡
2018年6月1日,日本东芝半导体出售案历时8个多月终于尘埃落定。东芝宣布将旗下半导体公司出售给贝恩资本牵头的日美韩财团组建的收购公司Pangea。
 
日本媒体将这件事情视为日本半导体产业衰落的一大标志性事件。此前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前十五大半导体公司名单中,东芝半导体是硕果仅存的日本公司。但在1993年,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中有6家日本公司。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衰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1986年,英特尔公司在破产的边缘徘徊,为了减少成本支出和生存下去,英特尔公司一口气减员三分之一。
 
英特尔管理层开会时,大家半开玩笑的提出:公司该怎么体面的破产?
80年代,整个美国的半导体行业陷入了和英特尔公司同样的情况,AMD净利润锐减三分之二而,National半导体从盈利5000万变成亏损1100万,接近八成的美国存储芯片企业破产。
 
有人会问为什么美国企业会遭受这种困境?他们生意惨淡的原因就是日本同行的打压。
最让美国人生气的是,打压他们的日本半导体企业,恰恰就是美国人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
 
1945年日本战败,美国人驻军刚登上日本本岛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废墟般的日本。经历了战争中的轰炸和战后的拆除,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打下的工业基础毁于一旦,美国人也不想让日本恢复工业,这样子可以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顶替了台湾成为了美国在远东的战时后勤基地。通过美国为了战争而进行的扶持,日本恢复了基础的工业能力。
 
朝鲜战争结束后,冷战降临在东西两大阵营中,美国决定把日本打造成对抗社会主义的桥头堡。于是,美国开始主动帮助日本恢复工业生产水平。
 
日本索尼公司的官网上至今都挂着这样一段历史。
 
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的井深大1952年前往美国进行三个月的调查旅行,期间听说了西方电气公司有意转让晶体管专利,转让费为25000美元,相当于日本东京通信工业公司(索尼前身)总资产的10%,井深大对于高昂的转让费只能遗憾回国了。索尼另一创始人盛田绍夫在1953年赴美谈判,引进了这项专利。

 

左为井深大 右为盛田绍夫
索尼展开了两年的技术攻关,在1955年制造出全球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一改以往收音机又大又笨重的样子,索尼生产的收音机又小巧又便携,迅速占领了日本市场。1959年,索尼收音机销售额达到了250万美元。
 
日本战后的婴儿潮,给日本带来了人口红利,也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同时期的美国电子厂工人可以拿到380美元的月薪,日本东京电子厂的工人只有30美元。
 
日本一夜之间诞生了一大批做电子产品的企业,东芝、三菱、松下、索尼、NEC、夏普等等等,有些企业至今仍赫赫有名。
 
美国当时的观点为晶体管技术只是过渡技术,集成电路才是未来。美国人没有在意日本电子企业的成长和追赶。
 
1958年9月12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颗集成电路IC芯片,数字时代来临。
 
1964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登陆日本市场,日本采取了“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日本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德州仪器在三年内向日本公开技术,并且市场占有率不得超过10%。
 
德州仪器为了日本市场只能同意了,德州仪器和索尼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
 
然而引进德州仪器的技术后,日本电子企业发现日本和美国的差距还有十年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会越来越大。
 
此时的日本国内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国产化比率只有20%。当时发生了两大事件让日本知道要奋起直追了。第一件事情为,IBM在1970年宣布将在其新推出的大型计算机中使用半导体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开始代替磁芯,在半导体存储器中占据重要位置的DRAM内存芯片,成为潜力无限的大市场,一夜之间行业游戏规则大变。第二件事情为,美国拒绝向日本提供IC集成电路,使日本电子计算器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繁盛时期的80%跌至1974年的27%。
 
日本在1976-1979年,由政府牵头发起了“VLSI联合研发计划”,相互竞争的东芝、三菱、日立、富士通、日本电气这些大企业集中自己的优势攻克技术难题,集中力量办大事。
 
日本政府出资720亿日元全力支持,日本的研究所和大学负责技术攻关,相关企业负责研发和市场应用。
 
非常时期就要用非常手段,各界力量被整合的日本人,发出了惊人的效率。
 
技术实施4年后,日本取得了1200余项专利,商业秘密申请数达347件,所有参与计划的日本企业都可以享受这些战果。
 
那时候的日本芯片产业一日千里,一座座现代化的晶圆厂在称为“硅岛”的九州岛上拔地而起,生产线日夜不停工。

 

兵强马壮的日本芯片行业开始经略美国的芯片市场,开起了全面反攻。
 
1980年,日本DRAM存储芯片仅有30%市场份额,而美国是60%。然而短短5年后,日本就占领了全球DRAM存储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把美国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一片叫做日本廉价芯片的阴云笼罩在美国同行的上空,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竞争中艰难生存的美国芯片公司,暂时搁置了各自的利益分歧,成立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
 
这是举国体制和举国体制的对抗。
 
SIA游说了国会议员,让美国政府给芯片产业减税,所得税税率从49%降至28%,还鼓励养老金进入芯片业风险投资。
 
SIA还拿出了在21世纪美国屡试不爽的绝招——状告日本芯片企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1978年,《财富》杂志发表了日本在硅谷从事间谍活动的报道,1981年3月和12月,这两次敲响了美国半导体行业的警钟。
 
1983年,《商业周刊》发表了11页主题为“芯片战争:日本的威胁”
 
通过媒体在舆论上造势,渲染日本科技威胁论,从而引导民间的反日情绪。
 
美国政府动用了法律手段,抓了东芝的高管,处罚东芝。

 

图为美国议员在国会门口当众砸东芝音箱
 
1986年初,美国裁定日本DRAM存储芯片存在倾销,要征收100%的反倾销税。
 
1986年9月,日本和美国签署了一项为期五年的日美半导体担保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1、日本扩大了外国半导体进入日本市场的机会。
2、为了事先防止倾销,日本政府应该监控对美国和第三国的半导体出口价格。
3、美国政府暂停了正在进行的反垄断调查和其他规定

 

尽管通过种种努力,日本企业受到了大量的限制,美国企业还是没有没有摆脱头顶上的乌云。
 
日本企业没有想到自己相爱相杀的老邻居韩国为出现一家破局的企业。
 
1983年,韩国三星公司刚建立半导体工厂时,要啥没啥。隔壁邻居日本半导体企业已经在美国攻城略地了。
 
美国需要找一个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的国家,帮他狙击日本。
 
韩国进入了美国的眼中,虽然经过了汉江奇迹的腾飞,韩国经济有所发展,但人力资源成本还是低于美国。
 
美国在资金上给三星提供了20亿美元的支持。在美国的支持下,三星在美国本土成立了一家研发团队,雇佣了5名韩裔美籍工程师,外加300多名美国工程师。

 

美国马力全开给三星输血,美国工程师不仅给三星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和市场分析,美国也帮忙解决了。
 
一直到了1986年,三星还是只能在低端市场。
三星觉得应该向当时的半导体龙头日本学习学习。
三星参观了东芝当时技术较好的分工厂,三星发现自己想赶上,除非也埋头苦干十几年。
 
但是十几年会让三星错失很多机会,于是三星挥舞起了金钱武器——挖人挖设备!
 
随着挖墙脚战术的成功,三星逐渐了缩小了与日本同行的差距。日本方面有些急了,开始以三星成本的一半,低价抛售内存芯片,跟三星打价格战。
价格战一开打,全球芯片价格跟着跳水,美国发现自己的企业扛不住了。
 
于是,美国对日本和三星同时发起了反倾销诉讼。
 
经过判决,美国对日本企业征收100%的反倾销税,对三星征收0.74%
 
这就是赤裸裸的拉偏架,美国联手三星大战日本。
 
美日韩三家商战打得正激烈的时候,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盘了。日本企业无力继续下去了。
 
三星趁着日本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继续高价挖墙脚的策略,大量从日本企业挖人才。
 
日本人撑不下去了。

 

20世界90年代末,韩国靠着一家三星,就在内存半导体领域战胜了整个日本。
 
韩国人以为自己战胜了日本企业就万事大吉了,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不是走到最后的那个。
 
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韩国政府濒临破产。迫不得已只能向IMF求助。IMF说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拿钱。
 
只要开放市场,外国资本就可以借助了韩国经济危机收购韩国企业的股份,可以吃掉韩国数十年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星这块肥肉,被花旗、摩根大通等华尔街金融大鳄分而食之。
 
现在,三星55%的股份是外资控股,其中大部分为美资。
 
美国在美日韩在半导体行业的大战以大胜获得最后的胜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声明:文章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传播信息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SEM推广服务

Copyright©2005-2028 Sykv.com 可思数据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6871号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原创投稿   网站地图  

可思数据 数据标注

扫码入群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