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未来碎碎念
城市,从来就是人类文明最高成就的体现。
但城市,从来就只是一个容器,容纳各种各样的科技和产品。
城市本身,太过复杂,从来没有成为一个产品。
现在,我们有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有了人工智能。城市里面的所有东西逐渐有了一个统一的逻辑,甚至协同工作真正成为可能。
这个逻辑叫做,数据。
毕竟,世界的本质并非物质,而是数据。就连人类本身的传承,本质上也是数据的编码。
城市在数据逻辑下进化,终将变成一个可以由企业制造和运营的产品,这样的企业,也将具备骇人的能量和生命力,超过我们所有的想象。
但这个产品,不是流水线上的千篇一律,更不是一切可以预知的计划经济,而是高度自由多变的生命体。城市真正的创造者和主人,一定是市民。技术至大无外的结果是,无处不在,却又无色无相。
这个未来已经在发生,google得其神,阿里得其意,华夏幸福得其形,腾讯得其血脉,万科得其骨,华为得其筋。
Google的智慧城市理想是通过sidewalk labs实现的。在多伦多滨水区,它只公布了一个规划设计,建设了一个展厅,就俨然成为世界智慧城市建设新的领导者,北美主要城市都向其发起项目邀约。但这背后,一方面是其在智慧城市产业领域庞大的投资布局,靠一个故事和一个示范,带动的是旗下投资企业全球庞大的订单;另一方面,多伦多滨水区规划也的确展现了其对城市系统和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流程的完美理解,从规划的空间结构、到建造体系、到可运营的基础设施体系,到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手段,真正可以实现依托数据运营实现持续的收益。产业投资和城市运营并举,包括对市民参与、对生态、对公平等的兼顾,堪称经典之作,得智慧城市全部精神内涵,故曰得其“神”。
阿里,从卖货到卖云的转型,虽有AWS垂范在先,也仍然是一轮蛮厉害的操作。线上,尤其是电商流量的必然枯竭,线下入口的争夺几乎就是互联网未来的全部。阿里云靠城市大脑一个信号灯配时的故事,一路攻城掠地,成了国家战略不说,做到可以在省会城市智能交通项目中免投标单一来源采购,杀得传统信息化集成商措手不及。近几个月,新基础设施,物联网平台等新的定位关键词也看出其冷静和克制。相信其讲好顶层故事,再聚焦中下层业务,在G端和B端都会有很好的商业表现,是适合我国现实的模式,也算是已经发现了智慧城市的商业意义,故曰得其“意”。不过阿里还是有着传统信息化集成商的致命缺陷,就是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不足,能讲故事的场景过于贫乏,很容易沉浸在传统政务信息化的舒适区里。刚刚与华夏幸福的战略合作是招绝妙好棋,可能会获得多个可以练手,啊不联手深耕的城市场景。
腾讯,作为国内互联网两大巨头之一,不可能不关注这个巨大市场,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切入点高调介入而已。事实上,在物联网、智能家居、无人驾驶、共享出行、地图、人工智能等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领域,腾讯仅防御性布局就已经是很大一盘棋了。依托微信入口,腾讯在城市服务方面优势明显,也在由此渗透社区市场;通过自家滨海科技大厦智慧建筑平台的建设,也拥有了“微瓴”建筑智能化平台,已经具备了未来智慧城市操作系统的原型能力。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其对“人”的连接能力。从人与人,到人与物,到物与物,最终连接一切。市民及其需求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离“人”最近的入口价值无限。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场景和线下入口陆续打开,社交端的优势是不是能延续是个不小的挑战。对腾讯来说,以微瓴产品化为突破口,全面布局城市物联网平台,还是可能继续成为阿里头号对手的。“连接”二字的价值,不亚于人的“血脉”。
华夏幸福,号称产业新城运营商,两个核心的技能,做产业,建城市。能同时把这两件事搞明白,能独立完成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企业,全球都难找到第二家。这方面,它几乎是几家里唯一难以替代的,掌握着包括住宅商业在内,涵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几乎全部城市场景。产业方面,替政府招商引资很厉害不说,还自己做孵化器投早期。更重要的是,跟google一样,老板也投了很多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比如无人驾驶、共享出行、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离完美的智慧城市运营商只差一步,其实就是把产业和城市领域的能力真正合二为一,同时实现城市和产业的升级,或者说新的智慧IP的注入,即可无敌于天下。事实上,所缺可能只是Sidewalk Toronto那样一个故事。
万科,作为各种意义上的宇宙第一房地产开发商,在这个去杠杆的风口浪尖上,也在引领着地产行业改名和改行的潮流。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刚刚更名为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将自身定位进一步迭代升级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在巩固住宅开发和物业服务固有优势的基础上,业务已延伸至商业开发和运营、物流仓储服务、租赁住宅、产业城镇、冰雪度假、养老、教育等领域。这些重资产运营的活干起来很累赚钱又慢,所以转型更高端的科技企业形象,往城市运营的高级阶段也就是数据运营上发展,应该是其真正意图。虽然运营这事万科做得怎么样暂时还不好评价,但是在建造方面,万科的技术储备应该毫无争议的行业老大。过去的很多年里,万科孤独前行,在以装配式住宅为核心的住宅产业化道路上一骑绝尘。未来城市中,弹性建造体系支持的柔性空间系统,是实现空间共享化、功能混合化、结构轻型化等特征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造过程的数据驱动,也为空间的可运营提供了保证,sidewalk也就是因为google投资了模块化建造公司Factory OS,才有了这份底气进军建筑业,类似的还有拿到软银巨额投资的Katerra。因此,万科掌握着未来建造科技的先机,也就是城市的物质空间骨架,故曰得其“骨”。整体上对信息技术的不敏感,是万科也是所有地产企业转型的硬伤,在与IT企业的合作中,话语体系无法沟通可能会是其最大障碍。
华为,作为以技术实力著称的传统电信设备商和系统集成商,一直是智慧城市市场上低调但又不可忽略的力量。从云到端,整个IoT数据链路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华为的设备产品。终端、芯片、5G、LoRa、NB-IoT……都有着决定市场技术走向的能力,其2012实验室更是聚焦颠覆性黑科技,比阿里达摩院更早深耕基础研究。其目标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华为能不能做到不好说,但离开了华为,看起来谁也做不成。在互联网时代,华为完全凭借技术实力保持存在感,但互联网和运营基因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其未来的市场地位。华为应该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成立了场景实验室,深耕现实场景需求。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链路是数字孪生的基础,如果说现实的建筑结构是“骨”,那虚拟的网络架构就是“筋”,如果华为能联合合适的线上线下伙伴,“筋骨合一”,更多聚焦城市运营所需求的应用技术创新,则也可以借助智慧城市完成企业形态的跃迁。
除了以上几家,最近还有一个新的巨头高调进入智慧城市领域。中国平安,作为一个主业为金融保险的公司,拥有22000个工程师及研发人员,远超于多数科技巨头;在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科技等科技领域已经建立了全球领先优势。中国平安是华夏幸福、旭辉、碧桂园等地产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也与几乎与所有一线开发商建立了股权合作,由此掌握了丰富的城市场景。资金、技术、场景俱全,可谓天生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说未来有一个企业会在这个领域称霸,至少要同时具备上述其中两家的基因,而城市运营基因可能比IT技术基因更难获得。苦练内功固然可以提升实现一定程度的转型,但基因的改变则容易伤筋动骨。所以下一个阶段,合纵连横的水平基本决定了这些企业能到达的高度。虽然这些企业(国内)中除了个别直接竞争对手外,几乎两两之间都有战略合作协议,但真正能发挥彼此优势的深度合作尚未出现。未来最基本的模式是“技术+场景”式的联合,因此我们已经看到了非常多的“互联网+房地产”的战略合作产生。但因为地产公司的视野大都局限在住宅和社区,而且对IT技术缺乏想象力,所有暂时还没有什么有趣的创新实践。
写到这里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关键词,“深圳”。上述智慧城市市场上一大半的头部玩家都发源于此,应该不是个巧合。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在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时代,深圳的产业优势、制度优势,还有这些企业之间,一定会产生新的有趣反应。相信这个城市应该会是离未来最接近的。
城市的全面数字化改造,乃至数据驱动运营,作为智慧城市的大方向,相信已经有所共识。但目前我们整体上还停留在数字城市的早期阶段,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都还没有真正实现数字化,遑论智慧化。
昨天一位资深的IT企业智慧城市前辈聊天时说,“现在智慧城市体系里哪一层面的产品和服务都很low,离满足真正的要求早着呢。可以说是功能机和智能机的差别。现在就差不多等同于原来PDA手机的时代,看似很多功能也都有了,但是苹果一出世,就知道差距的巨大了。”
IT企业的思维,提升产品靠黑科技研发,更快的速度、更准的算法,但其实真正的代际提升,靠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就好像我们发现苹果手机的灵魂,也许不是触屏和处理器,而是交互习惯和手机之外的应用商店。对于智慧城市来说,这个应用商店可能就是数据运营的机制,包括我们一直在做的决策支持平台和数据实验室,才是这个故事的真正重点。
以数据为线索,我们看到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被重新组织成一个新的玩法。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各种传统产业和城市管理被赋予新的逻辑。无论商业运营还是政府管理,数字化转型都不是把原有流程简单的转为线上,而是以更多互动、共享、弹性、精细的模式重新定义。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同传统产业中的能源一样,成为产业发展新的驱动力,并通过数据与上下游产业互相串联。
一个最常见的产业升级范式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对传统的城市公共品进行改造,使其具备共享化的低成本运营能力,并可以在运营过程中获得持续收益,例如共享单车。这种运营驱动的逻辑要求企业具备产品和运营的双重能力,并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植入可运营的技术要素。在运营过程中,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流,人力驱动的管理方式变成数据驱动。一方面,可以优化产品运营本身,降低运营人力成本和综合成本,并通过人工智能使产品运维效率不断迭代提升,改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城市中各种产品和系统运维的数据,汇聚到城市数据平台中,彼此交叉和结合,又可以去帮助优化其他系统;而所有系统的数据,则全面描述了城市本身的运行,通过城市级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总的来说,从传统的一次性售卖或者租用的盈利模式,转为两个盈利阶段,一段是产品运营收益,一段是数据运营收益,后者将会越来越大以至于最终超越前者。
共享单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产品:相对于传统的政府公共自行车,物联网使单个车辆可以实时在线,可精确定位,并接受控制;用户不需要拥有车辆的所有权,可以随时获得使用权,并可以通过定位服务找到车辆使用,用后在目的地附近合法地点自由归还;摩拜单车既是设备商也是运营商,通过我们共同开发的“魔方”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摩拜运维人员可以智能化决策调度车辆的时空分布(类似的,如果是汽车,甚至可以自动驾驶完成调度);我们与摩拜组建了联合数据实验室,运用摩拜的运营数据,帮助多个城市进行了各种城市规划和运营的分析和优化,提出了包括步行系统、公交系统、街道设计、零售选址等系统的建议;在一些城市,我们还将摩拜的数据接入了城市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各种分析模型,形成城市级别的决策模型,对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城市问题进行实时的问题分析和决策支持,实现精细化的城市治理。
另一个案例是我们参与研发的智能垃圾桶,其基本功能是垃圾深度的感知,可以在达到某些深度时自动进行压缩,提升垃圾桶的容量,减少维护工作量。在桶完全装满后,通过物联网通知平台申请维护操作。根据我们在清华大学布置的垃圾桶数据来看,从每天三次巡检,变成了十天左右的按需清理,大大降低了对清洁人员的需求,节约了人力成本。而更重要的是,垃圾清理变成了数据驱动的流程,这样我们就设计了一套基于无人驾驶的自动垃圾回收车,可以按照满桶信号规划线路每晚自动回收垃圾,使整个垃圾回收变成了完整的数据驱动的闭环。
对于传统互联网产业,C端和B端的逻辑往往比较简单。而对城市来说,多元主体复杂、价值观割裂。昂贵的硬件和软件投入最终对政府和城市运营商而言,产出应该是更高效低成本的治理,以及更多的运营阶段商业价值,但这不是软硬件能直接做到的。要使买单的政府管理者体验到数据的价值,而不仅是绚丽大屏的感官刺激,这不是单纯的软硬件产品研发环节能达到的高度。
综上,如何建立一个以数据为主线的产业生态,贯穿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流程,拥有包括顶层设计、硬件、软件、数据运营在内的全面能力,是每一个有志于智慧城市运营的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技术上,整合数据产业生态可能有以下几个要点:
1、标准体系方面。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领域和产品,其数据也会涉及到后面与其他城市数据的对接和融合。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中,就应该充分考虑不同领域的协议、组网、数据模型、安全等标准,并在数据架构上做到充分的弹性可变。
2、基于数据的产业生态连接方面。目前市场上各种应用产品和方案很多,但很少有真正能做到贯穿始终的数据生态,尤其是系统所采集的数据价值,往往都被忽视和放弃。政府或大型企业应该牵头建立数据实验室或者类似的数据整合和应用平台,结合政府开放数据,盘活城市数据价值,有效对接数据的供需双方,在商业和政府治理领域开发更多应用。
3、商业模式方面。目前既有的智慧城市盈利模式大都是政府投资驱动,偏重考虑投资和运营中的分工和成本承担模式,缺少各方获益的真正商业形态。但实际上,在各种产业的全流程中,都有潜在的运营和收益空间。这要求每个企业在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应十分重视运营环节,摒弃传统的售卖或出租逻辑,尤其关注运营环节的数据,一方面帮助优化产品本身,一方面注意挖掘更广泛的商业价值以延伸产业链。
时间:2018-11-21 13:12 来源: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