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AI展会 数据标注 标注供求
数据标注数据集
主页 > 大数据 正文

从新零售到大数据,区块链或开启工业革命巨变

如果说实体经济在过去的一两年内最受人瞩目的概念是什么,那当属新零售和新制造了。从街边各种欧系日风的便利店及其五花八门的商品,再到各种无人机、无人店、和无人仓,这一系列颇具未来科技风格的事物似乎正在时刻提醒着人们,新零售和新制造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似乎很少有人想过:这些新的概念究竟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实质性改变?它持续发展的模式又在哪里?在今天的推送中,笔者就将以新零售和新制造为引子,提炼出这两个概念背后的精神内核,以及在区块链技术的点睛之笔下,新零售和新制造未来可能给人们生活、甚至是整个产业经济带来怎样的变革。

1

在了解什么是新零售和新制造之前,为了防止各位朋友们陷入纠结当中,我们可以先参考一下这两个词的孪生概念:新能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新能源指的是风能和太阳能,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市场上的电动汽车也被称作新能源汽车,但电动机已经被发明一个多世纪了,那为什么我们还管它叫做“新能源汽车”?原因就在于:所谓的新和旧,实际上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跟石油相比,电动汽车就是新能源,跟煤炭和核能相比,风电和太阳能就是新能源,尽管严格来说,这些技术已经出现了几十年了,在当代的社会根本谈不上新。

知晓了这一点之后,你就能明白:现在大街小巷都在谈的新零售和新制造,其实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和模式,它其实是相对于传统的零售和制造模式来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你在传统的零售和制造模式之上对行业进行了加强和改进,都可以被称为是新零售和新制造。就好像现在只要和传统能源不一样,管你好用不好用,都可以被称为是新能源似的。

一、新制造的源头:不断升级的新零售诉求

从这点来看,新零售和新制造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特别了不起,重点在于:新零售和新制造要怎么个“新”法,才能满足用户的真正潜在需求?毕竟,为了追求“新”而新,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就好像太阳能发电和生物柴油虽然都属于新能源,但两者的内在价值却完全不一样。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梳理清楚:现在的消费者在当下时期几个升级的需求:

1、对商品的专业化诉求:具体表现在更多的垂直领域细分需求持续出现,百货业态逐渐走向专门业态,如名创优品等专业化精品店等。

2、对商品的服务化诉求:也就是商品与服务的高度融合,比如说一些母婴品牌会把商品、服务、游乐融于一体的现象。

3、对购物的场景化诉求:也就是购物除了买东西之外,还要注重体验和休闲等因素,事实上,英文中的shopping一词,本来就具有超于购物的内在含义。

严格来说,上面几个所谓的新需求,在目前阶段都没有用数字化技术改进的必要,一个像万达或富力那样的大型购物中心,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的痛点。但在一个研究人员的眼中,有些诉求是存在进一步升级的可能的,而一旦这些需求进化之后,能够解决问题的渠道,实际上只有前沿的数字化技术。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面几个消费者诉求中的第一条:商品的专业化。

2

众所周知,和互联网社群一样,零售业本身也是处在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商品的专业化经营,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1)零售1.0:所有消费者一个店

在90年代和2000年代百货商超一统江湖的时候,所有的消费者进到商店里,看到的商品界面都是一样的——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日常用品,都被码在一个大厅里,这个时候你如果想要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方法只有一个——找,如果是比较大的商场,搞不好你就在里面迷路了。这种比较粗放的商品零售模式,也就是“所有消费者一个店”,简称之为零售1.0。

2)零售2.0:每类消费者一个店

而随着消费者对商品专业化诉求的提升,以及伴随着国际贸易而不断丰富的物资,现在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垂直细分领域的专门店,例如各种水果超市、以及甜点超市等。在这一时期,拥有不同诉求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去不同的商店购物,而他们各自所看到的商品界面都是不一样的——水果爱好者们看到的是一屋子水果拼盘,甜点爱好者们看到的则是各种烘培蛋糕,与零售1.0相比,这种商品零售模式有了进一步的细化,也就是“每一类消费者一个店”,简称为零售2.0。

3)零售3.0:每位消费者一个店

零售2.0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商品的专业程度,降低了消费者的筛选成本,但是严格来讲,这种细分模式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譬如,如果消费者想买不同类别的商品——例如生鲜、水果、衣服、电器等。就得把上面四类垂直领域的商店都跑个遍。那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兼具零售1.0和2.0的优点,让消费者在一个店里,就能以更低的筛选成本,一次性买到比较高质量的商品呢?答案是可以的。事实上有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现在很多的线上电商都已经实现了个性化的推送首页,试图从用户的诸多线上行为中,筛选判断出其最想要的商品,并主动推送到电商主页上。也就是说,与零售2.0的“一类消费者一个店”相比,这种零售方法实现了更为细致的、个性化的划分,也就是“每位消费者一个店”,用电商行业的术语来说就是“一人一店”。简称零售3.0。

3

二、当多方大规模协同成为可能:区块链解锁零售4.0与工业4.0

很明显,对于消费者来说,零售行业从1.0到2.0、乃至3.0的发展,使得用户在购物过程中的便利程度大大提高,但是零售行业的多次升级并没有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痛点,那就是:如果说供应商提供的商品里没有买家想要的东西该怎么办?此时的消费者,必然会想要参与到商品的供应链当中,对商品提出一些个性化的要求,比如说要求西装尺寸更加符合自己的身材,同时在上面加上一些特定的装饰等。

但遗憾的是,目前的制造与零售业,在处理消费者的这类需求的时候,应对的措施显得非常传统且不合理,具体来说无非两种:要么加量,也就是必须得在订货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下单,比如多少多少起订等,要么就是加钱,也就是单件的价格会变得非常贵,甚至有可能冲到原价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比如说西装的定制。所以一直以来,尽管零售行业各种花样层出不穷,但用户一侧始终无法参与到与供应链的互动当中。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处于商品供应端的制造企业也感到很头疼,不是他们不想提供这种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商品,而是现有的工业形态实在不足以满足这些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工业技术持续高速发展,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但却始终没有办法实现一个功能:那就是柔性制造。因为只要你放弃原有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模式,产品的单件生产成本就会骤然上升。毕竟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明显的赛道,而改装生产线更是一个烧钱的大工程。这也是为什么零售行业一直没有办法在3.0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4.0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真正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新零售”和“新制造”的概念脉络就比较清晰了——也就是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将消费者的诉求即时地融合到产品的制造与供应链当中。而在这当中,区块链技术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具体来看相关的过程。

如果说对目前社会对零售和制造进行升级的需求,是来自于“消费者→新零售→新制造”这个链条的传导,那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这个改造的过程,则是以“新制造→新零售→消费者”来进行的逆向路线。而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原本固化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线,拆分为多种模块化的制造单元,这样一来,不管前端市场的需求怎么变化,后端都可以对接得上,这流程其实可以类比为我们熟悉的积木:无论组装出什么样的形状,都可以通过积木来完成,玩家所要做的,只是改变拼接的顺序而已。

但毫无疑问,正如同一个人不可能具有所有技能一样,一条生产线、乃至是一个工厂,也不可能具有所有的制造单元,这就需要像多人合作一样,进行跨组织的制造单元合作。然而,按照传统的工业生产体系,由于这样的协作方式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较多,因此彼此之间的协同成本是非常之高的。这也是一直以来跨组织的制造单元未能形成大规模协作的最主要原因——当多个利益主体之间合作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已经让参与者望而却步的时候,那接下来通过商品来回收利润的过程,往往也就难以执行下去了。

但是,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后。柔性化制造的实现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契机:通过对跨组织的交互数据的记录,区块链可以有效降低利益主体之间协作的时间、精力、以及信任风险成本,一方面使得制造单元之间的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缩减供应链对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响应时间。

5

具体到现实中,区块链未来会给工业制造领域带来如下的变化:在传统的零售与制造行业,你要么购买那种流水线上下来的、千篇一律的商品、要么花高价+等很久地来购买那种个性化的商品。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选择。而在区块链融入到工业制造领域之后,你在可以获得个性化商品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流水线商品级别的价格和物流速度。尽管相关的数字化配套技术还在摸索当中,但毫无疑问的是,作为工业制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信任的桥梁,区块链将会成为新零售与新制造领域的核心,而其他相关的数字化技术,例如智能合约等,也将在其基础之上来构建。

三、时代的拐点:“区块链+智能制造+”彻底改造传统工业?

毫无疑问,新制造所尊崇的碎片化、个性化、细胞化的制作方式,在满足用户需求、有效提高了单价收入之外,也抬升了工业制造本身的成本,虽然区块链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系统协作的压力,但设备的磨损以及物料的储备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实事求是的讲,如果仅仅盯着制造这个环节,那么工业4.0时期的“个性化定制”,其利润是否会比工业3.0时期的批量制造模式更高,还真说不太好。

那问题来了:未来的制造企业到底要拿什么赚钱吃饭?答案是——当区块链这最后一块拼图落地、个性化定制在工业领域群起燎原之后,今后的工业制造领域将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从商品为单一的销售产品,转型为商品+服务两条腿走路。而未来制造企业的最重要饭碗,是服务。

为什么这么讲?原因很简单。对于制造行业来说,未来他们所销售出的各种商品将不再仅仅是一个硬件,更是一个信息入口。它不断地采集用户的行为数据和状态,并上传至厂商的私有云平台,而厂商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到商品现有的状态,例如其何时需要进行维修、而这过程中又需要哪些零件等,这些相关的配套服务,将会成为工业企业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更重要的是,这一块的收益是高度排他性的——因为用户所有的行为数据,只有相关商品的厂商有,所以也只有这家企业能够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而其他的竞品就算实力再强,由于不了解消费者的历史数据,也是鞭长莫及。

6

事实上,纵观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技术发展形势,我们不难发现,从“生产性工业”到“服务型工业”的转型,正在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例如IBM已成功转型为全球最大的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GE(通用电气)的“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公司总产值的2/3以上;英国劳斯莱斯的主导产品,则是从过去的航空发动机演变成为航空发动机飞行时间,通过“租用服务时间”为用户提供保养、维修等服务。在可预期的时期之内,工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得的收益比例将会逐渐提升。

与上面这些属于批量制造的工业3.0相比,专注于个性化制造的工业4.0所收集到的数据,相对来说更加广泛——对于工业3.0来说,由于它的供应链缺乏用户的反馈和互动,所以它所获得的信息,往往都是用户买到商品之后,在使用商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这样一来,对于工业3.0来说,实际上只有像计算机和电气设备这样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商品才有可能在服务板块上做文章,你能想象你买出卖出一件衣服出去,这件衣服还能把消费者的使用数据给你传回来么?

而工业4.0就不一样了,由于它鼓励用户和厂商在商品个性化制造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因此,消费者出于“钱要花在刀刃上”的心理,会尽可能精准的上报关于自己的各种信息、鉴于很多人并没有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相关的信息可能还会比预期中更为冗杂,这样一来,工业4.0实际上就获得了工业3.0所无法获得的另外一类信息:也就是消费者海量的线下数据。

7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工业4.0的制造厂商可能会成为继互联网企业之后、世界上第二类拥有消费者大数据的企业,而且这种数据不仅仅是用户的线上行为,还包含了用户的诸多线下信息,现在的问题在于,由于加密技术的限制,这些数据之间彼此都形成孤岛,很难在确保不泄露的情况下顺利的流转交易,而像工业企业这样的数据所有者,也很难从中获益,这个时候,区块链对于工业企业的第二个重要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如果现在区块链与大数据流转的结合能够成功,使得数据在分享的过程中既能很好的打磨对方的AI模型,又不至于出现泄漏,那工业企业手中的数据,将会成为一笔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也将由此迎来天翻地覆的改变。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SEM推广服务

Copyright©2005-2028 Sykv.com 可思数据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6871号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原创投稿   网站地图  

可思数据 数据标注

扫码入群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