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 无解的死循环?
近日消息,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炮轰飞猪旅行APP利用大数据杀熟,他称,“飞猪平台杀熟太狠,一张机票,查1104元,到订的界面变成2322,过几个小时变成2796,在别家订了,1300,返回飞猪,又变回2322元。”
随后,网上开始热议起来,也引来了很多网友共鸣,为什么同一张机票在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时段价格差异如此之大?作家作为公众人物出来吐槽,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某些旅行APP到底有没有问题,或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行业顽疾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王小山在微博上称,订机票基本都用国内的APP,这几年飞猪用的最多,有过几次麻烦,但飞猪工作人员态度一直不错,都得到了解决,直到前几天在阿根廷伊瓜苏瀑布遇到一个河南旅行达人提醒其“杀熟”问题。噩梦开始了——回忆加查看,利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机票,同一航班,别人买的2500元,飞猪却卖其3211元。
随后,飞猪回应王小山“杀熟”质疑,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不过,很多吃瓜群众却不这么认为,毕竟,近一年以来包括飞猪在内的在线旅游平台多次遭到大数据杀熟质疑。
2018年2月,青岛商人陈女士在使用携程APP订房间时偶然发现,被携程“杀熟”,她的携程消费积分比老公高近6万,本以为积分越高价格越优惠,可没想到自己定房的价格比她先生还贵。在投诉后,携程方面一直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而且前后说法也不一致。
为了证实到底存不在杀熟的情况,陈女士拿出两部手机查询同一间房的价格,发现果然遭遇到了价格歧视,使用频率高的价格要高于使用频率低的。
由于陈女士只是一名普通的用户,不是公众人物,并没引起携程足够重视。不过更早前,“韩雪炮轰携程”上了微博热搜。
2017年10月9日,明星韩雪在微博上称,“自己是携程的老客户了,曾经多次发现在购买机票时,自动勾选了旅行保险,而取消需要手动。也就是说,不细心看明细的乘客,就会默默支付一笔保险费用。”这种误导消费者,通过捆绑销售的行为,引来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事情发生后,第二天,携程网发布消息,声称对相关问题进行紧急整改,才渐渐平息了捆绑销售的风波。
其实,回顾淘宝网刚成立时,人们在网上购物,主要是因为购买同一件商品,相比实体店更方便、低价。可是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衣食住行等各领域的商家布局移动APP销售终端,加上平台越来越多,商家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这些年来的团购大战、打车大战、共享单车大战等,都是通过补贴来抢夺用户,但这样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大增,支出不断变高。
反映在旅行APP也是一样,价格战、补贴战成为吸引新用户最直接的方法。新用户选择该APP时,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价格低。
不过,随着用户在该APP上消费习惯的形成,消费频率、金额等这些数据都会被平台的大数据所统计。消费频次高、金额高的用户,就有可能成为大数据杀熟的对象,因为这样的优质客户无疑会提高企业的利润。而新用户却依然采用低价策略,有利于提高平台用户数量。
对于平台方而言,就看企业能不能自律,一视同仁了。如果平台不自律,虽然能获得短期利润的提高,但是也有可能面临舆论、用户流失、被处罚等风险。
监管滞后
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管,如果不监管,就会造成市场混乱。
《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曾经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情况普遍;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59.2%的受访者指出,在大数据面前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处于弱势;59.1%的受访者希望价格主管部门进一步立法遏制互联网企业歧视性定价行为。
针对大数据杀熟的情况,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曾经表示,大数据杀熟的背后是网络平台销售的“千人千面”技术,即网络平台根据收集到的用户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为用户“画像”,然后给属于某类“画像”的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一些在网上消费较少的用户,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觉得旅行APP存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因为他们本身使用频率不高、金额不大,平台也不愿意对他们“下手”。然而,那些长期使用用户却有较大可能被旅行APP大数据杀熟。
一般旅行APP上的同一款旅游产品的价格差在几十元、几百元、上千元不等,尽管有些老用户知道存在杀熟的情况,苦于价格差别也不大,他们更看重便利性,所以还是会依旧选择使用熟悉的APP。
部分用户在使用旅行APP时,知道价格杀熟问题后,虽然去投诉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就会选择忍气吞声。
因为旅行产品本身价格差异不大,大多数遭到价格杀熟的用户,并不愿意通过法律的武器去为自己争取权益。毕竟请律师打官司动辄上万元,还得消耗很多时间,这是消费者所不能接受的。
有业内人士表示,“旅行APP大数据杀熟的情况,主要是行业监管不够,对违规违法的平台惩罚力度不足,导致部分平台跃跃欲试。尽管每个老用户每次贡献的利润不高,但客单量太大,对于平台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而且,大多数用户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方面的知识不足,导致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应对平台杀熟问题。
消费者遭遇“杀熟”,损失的只是金钱。但如果出现平台数据“脱敏”处理不当,用户个人隐私被泄露,甚至有可能造成电信诈骗、人命案等,后果不堪设想。
破解之道
在《价格法》中,“价格歧视”是属于被禁止的行为。国家发改委在《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及相关解释中指出,所谓“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有关于“消费欺诈”的界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其中重要的一项权利内容就是“价格”。
综合来看,旅行APP使用大数据杀熟、恶意捆绑保险销售等行为,显然属于“价格欺诈”。
要想减少甚至杜绝这种价格欺诈的情况,离不开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保护措施,加强对各平台的监管,提倡合理定价。
不仅如此,相关主管部门还要对欺诈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最大化提高旅行APP违法违规的风险,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
商家在拥有大数据的同时,应该反思大数据的各种不同用法的潜在成本和收益。在信息日益透明,商誉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日趋理性的大背景下,最优对策应该是利用大数据给熟客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价格上更多的优惠,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最后,站在消费者角度,可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货比三家仍然是永恒的真理。如果消费者遇到大数据杀熟的情况,还可以联合其他消费者共同维权,与不法商家作斗争。
总之,要想杜绝大数据杀熟问题,需要旅行APP平台方、相关监督机构、消费者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共同努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大数据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便利,而不是麻烦。
时间:2018-10-11 15:48 来源: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