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累计规划投资已达3万亿元,但热情不等
深圳市福田区行政服务大厅秩序井然。近年来,深圳市福田区利用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通过构建“一中心、五平台、百系统”打造智慧城市,不断破解大城市出现的诸多社会治理难题。新华社记者 周 科摄
城市的“智慧”并不仅限于将原本线下完成的服务搬到线上,真正需要的是以数据为源头,通过充分挖掘利用数据价值,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在充满热情的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将决定智慧城市的“质量”。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100%的副省级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49%的县级城市已经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累计参与的地市级城市数量达到300余个,规划投资达到3万亿元,建设投资达到6000亿元。
但热情并不等于成效。“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曾被视为是智慧城市建设成就的一大体现,但城市的“智慧”并不仅限于将原本线下完成的服务搬到线上。“智慧城市真正需要的是以数据为源头的创新活力,通过数据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所所长姜鹏表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公众的获得感,让智慧城市能够持续健康“成长”。
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挖掘“数据金矿”的价值?
数据从哪来
“深圳的日流动人口有多少?我们根据手机的在网时长、移动占有率和一人多卡占有率折算出,每天在深圳停留少于3小时的过客103万人,游客等短期访客314万人,合计417万人。”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大数据与云计算中心主任赵华表示,“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得到很多可供智慧城市分析的数据,而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包括安防摄像头、智能电表、智能灯杆等的加入,它们能提供更多全新的数据。”
物联网对智慧城市贡献的“新数据资源”,考验着城市的数据处理能力。浙江大华先进技术研究院总监程淼坦言:“拿安防摄像头来说,一个城市经常可能会部署百万级别,这种亿级数据的融合碰撞,就需要在云端进行处理并将之结构化,比如对人,需要标注他穿什么上衣、什么裤子,是长发还是短发,打不打伞;对车辆,需要标注它的车标、车系、车型,只有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处理,这些数据才能发挥价值。”
而对城市已有的“旧数据资源”的使用,则考验着城市的数据整合能力。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日常对公众有用的数据,80%来自组织数据,而组织数据中有80%来自政府,但政府端的数据开放程度有待提升。”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胡玮则表示:“许多城市存在‘数据竖井化’的问题,因为过去很多信息化工程是从部委到省市垂直推动的,数据发展呈线条状,竖线条发展越快,打通的难度越大,壁垒越深,‘信息孤岛’带来了多种复杂的数据结构,阻碍着跨行业的互联互通。”海克斯康集团副总裁李洪全则认为,在数据整合方面,智慧城市不但要考虑数据的开放和打通,还要考虑政府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等外部数据的融合与共享。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看来,智慧城市挖掘“数据金矿”,归根结底是要有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的数据框架和平台,“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建设,如果依然是项目化的,这个部门负责这个系统,那个部门负责那个系统,仍会产生新的‘智慧化孤岛’”。
数据怎么用
你相信吗,公交车能比地铁“跑”得快?记者在杭州采访时,曾在9点40分搭乘113路公交车,从滨江的彩虹城站到城市中心的孩儿巷站,“步行+地铁”需要58分钟的路程,公交车只走了45分钟。
让公交跑得比地铁快的秘密,是杭州公交的“数据大脑”。杭州公交集团客运部副经理陈施承告诉记者:“七成市民使用移动支付和公交卡支付,这就让我们能相当准确地掌握动态客流,再加上公交车的实时位置、速度等数据,就能指导我们重新设置站点,优化线路。”113路公交车就是数据优化的结果,从钱江站到浣纱路国货路口,原有的12个车站被取消,公交车直接开上了过江的快速路,“但每天运送的人数依然保持在8000人,而且过去有24辆公交车跑这条线,现在只有22辆,每天班次还从109个提高到119个,这就说明,新线路的运力效率提高了。过去公交车设置线路,要靠人工到沿线小区计算在住人数,白天数空调,晚上数灯光,更多是靠经验,但现在‘数据大脑’能提供更精细的指导”。
113路公交车的案例充分说明,智慧城市的效能,来自于数据的使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国家标准日前发布,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执行,这个标准中,同样强调了数据治理和数据共享,提出要建立统一管理的城市数据平台。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王志海表示,数据收集只是第一步,大数据要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各地的智慧城市已开始意识到应以大数据驱动决策。
数据怎么能用起来?技术创新的支撑是一方面。京东金融城市计算事业部负责人郑宇告诉记者,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城市中无处不在的感知系统与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建立多元的时空大数据分析模型,“支撑城市大数据平台的,应该是针对海量时空数据的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多元数据算法”。
但更重要的变化来自于智慧城市服务商的“转型”。“要从‘保姆’到‘管家’,帮助政府实现综合需求与专业供给的有效对接,也就是要转型成为智慧城市运营商。”孙丕恕认为,所谓运营商,不仅要提供数据资源整合,将数据变成可以生产和流通的资源,还要对数据进行市场化的运营。“我们和济南市进行合作,帮助济南市成为我国首个实现政府数据授权运营的地方政府,包括资产数据、健康医疗数据、公共服务数据、社会保障数据等等,都可以在合规的前提下开放出来,谁使用谁付费,在这些数据资源基础上进行应用创新。现在,作为运营核心的智慧泉城运行管理中心,汇聚了全市65个部门1亿多条基础库信息,1061个数据集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数据谁来用
当数据资源可开放、可整合、可交易,围绕智慧城市的生态系统就应运而生。姜鹏表示:“想要通过数据挖掘来解决城市精准治理和惠民服务,就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着重解决基础和公益性的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引导市场主体多元化参与和投入,探索市场化建设和运营智慧城市的解决之道。”
在济南,一家创业公司想要做一个让家长通过手机了解孩子是否安全进出校园的应用,但无法获得视频数据,一个一个学校谈开放,几个月才谈了30家。但在济南市政府授权下,校园内监控、校园周边监控、校车监控等数据被整合起来,经过处理,合规地通过城市综合运营平台开放给这家公司,解决了数据资源问题。如今,这个名叫“豌豆苗”的校园APP已经覆盖了济南的700所学校,提供给10万名家长使用。
孙丕恕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就是智慧城市运营商的价值体现,有了智慧城市运营商,生态伙伴获取数据资源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从而让公众有机会享受更丰富多彩的服务,而对政府来说,也敢于向这些小公司开放自己的数据资源。“以前政府主要是担心创业公司在数据使用中的合规和安全问题,但现在城市运营商能够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再提供给合作伙伴。这样数据的亲历者、加工者和使用者就被连接成一个整体,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价值。”孙丕恕说。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特点就是从独家占有变成共同拥有,这是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华为企业BG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部副总裁王盾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有“边界意识”:“华为的原则是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能自己把活儿都干了。现在华为在智慧城市方面,有1100多个核心解决方案的伙伴,他们将从多个维度促进智慧城市应用不断落地,从而释放数据红利。”
时间:2018-10-11 15:41 来源: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