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AI展会 数据标注 标注供求
数据标注数据集
主页 > 大数据 正文

智能网呼唤“全链安防”

  半夜收短信,银行卡被盗刷;传统企业网站服务器被恶意劫持,成了比特币挖矿机;自动驾驶成了四个轮子装个智能手机,会被黑客远程遥控……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面临从各种意想不到的维度影响用户安全的新挑战。日前,在以“安全强驱动,数字新生态”为主题的第四届互联网安全领袖峰会(CSS)上,与会专家和互联网安全业内人士,深入探讨未来的安全技术和防护对策。

  技术升级换代 安全隐忧增加

  今年以来,国内外连续发生多起网络安全事件。例如,某勒索病毒家族最新变种在国内爆发,一些政府机关、高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中招,导致众多文件和应用被病毒加密破坏无法打开。几个月前,国内一些医院服务器遭遇黑客入侵,攻击者暴力破解医院服务器的远程登录服务,利用某软件的分享文件功能下载多种挖矿木马以谋取利润。

  加大数据保护力度、提升隐私保护能力也刻不容缓。据腾讯安全联合实验室发布的《CSS视角下的2018年全球网络安全十大议题》显示,目前数据及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例如脸书(Facebook)5000万用户数据遭泄;新加坡遭最大规模网络攻击,黑客利用被恶意软件感染的计算机,窃取了150万新加坡人的健康记录数据。

  与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传统领域数字化进程持续深入相伴随,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恶意攻击强度、频率、规模和影响在不断升级,安全“边界”将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院士说,5G时代将迎来网络能力开放的安全挑战。相比现有相对封闭的移动通信系统来说,5G网络如果在开放授权过程中出现信任问题,恶意第三方将通过获得的网络操控能力对网络发起攻击,规模将更大且更频繁。例如,5G应用在车联网,要求时延低至1毫秒,传统的认证和加密方式就不适用这种超高可靠低时延的通信场景。腾讯安全科恩实验室针对汽车企业提交的安全漏洞显示,恶意第三方可在非物理接触的条件下,实现远程控制车辆。

  “这些新趋势和新问题,意味着安全不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能力补充,而是所有0前面的1。没有安全,所有技术创新都可能会失去意义。”腾讯高级副总裁丁珂认为,对企业来说,安全能力与新技术研发、应用同样重要;对行业来说,构建完善的数字安全新生态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并驱动数字经济的良性发展。

  构建安全生态 打造防护网络

  作为未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础“能力”,人工智能安全尤其受到关注。

  人工智能和其他的智能化技术一起,将把虚拟的数字世界和真实的物理世界紧密联结,数字世界中的安全问题都可能被放大为物理世界的安全事件。专家认为,无论是手机、空调、电视机,或是驾驶的汽车、飞行的飞机都可能被控制,造成物理性的损失。

  每年以亿级数量增长的智能电视等智能设备,也成了被恶意攻击劫持的对象。比如一些具有在线购物功能的智能音箱,已成为黑客攻击和劫持的对象。人工智能设备和人的交互越来越频繁,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攻击的可能性,人脸、指纹、虹膜等认证方式都成为攻击点。此外,人工智能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辅助,在数据采集、存储、流转过程中,都存在用户隐私泄露的巨大风险。

  新技术不断进入日常生活,网络安全已不仅仅关系隐私、财产安全,还可能直接关联人身安全。丁珂认为,数字安全新生态的建设,需要以全新视角去理解安全问题,并跳出传统攻防概念,以协作为基础,推动政府、企业、用户联动,共同提升防护意识,避免链条中某一环节被攻破。

  在今年年初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首次发现的“应用克隆”攻击模型中,用户只要点击链接,攻击者即可克隆账户权限盗取账号和资金。这种“克隆病毒”就是基于一系列漏洞耦合在一起而产生的风险,并非某一个APP个案,而是移动APP面临的普遍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安全已不再是单个企业或某个行业的事情,需要各机构、各领域协同合作,才能织好互联网安全的“防护网”,构建起整体安全防护。

 
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SEM推广服务

Copyright©2005-2028 Sykv.com 可思数据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6871号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原创投稿   网站地图  

可思数据 数据标注

扫码入群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