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AI怎么赢利?创业公司要先落地,大公司还不
医疗人工智能在经历过火热的发展后,迎来了商业化的关键期,目前虽然绝大多数人工智能+医疗的公司未实现盈利,产品多在医院进行试用阶段,但通过不同的业务模式仍可以实现付费收入。
对此,中电健康基金合伙人余慧曾提到,医疗行业发展不会那么快,短期确实很难看到有一个很好的商业盈利模式。但从长期来看,2018年三季度或者四季度,这个行业会出现有利好的消息。2018年的趋势,将会向上行驶,可能到2019,甚至2020年依然会保持持续向上的趋势。
丹华资本合伙人张大地也表示,“AI项目的商业模式探索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且是全世界的问题。中国有这么好的病源数据,国家肯定不希望在人工智能方面有所落后。所以国家在规划的过程中,已经把AI写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很少有国家这样做。所以,我们国家不仅仅会跟随美国FDA的步伐,还会加速发展AI。这对目前在做AI的创业公司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消息。只要坚定的做下去,价值就一定会体现出来。”
综合来看,即便目前真正走通商业模式的企业并不多,但行业内对医疗人工更智能依旧充满信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中国从事医疗人工智能相关业务的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创业企业、互联网平台、传统医疗相关企业。三者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不同,其商业模式也不尽相同。
创业企业:与保险、医疗机构合作,售卖服务
从盈利模式来看,AI+医疗的商业模式多种多样,比如与医院进行合作提供医院管理、辅助诊疗等服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附加服务,与体检机构提供健康管理、用户管理等服务。但是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这种种商业模式目前最亟需解决的难题就是落地。
相比于把控各大流量入口的 BAT,初创公司在 C 端的优势并不明显。相比之下,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与 B 端的合作业务更值得深入挖掘。实际上,目前中国很多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正是从B端发力。不过,如何与医疗机构合作,很多公司也都处于摸索阶段。
以医疗人工智能公司Airdoc为例,今年4月Airdoc宣布已完成由复星领投、搜狗追投的数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完成后,Airdoc开始大范围复制已成功试点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基于现有产品线,与医院、保险公司、制药企业、健康管理企业产业化协同,加速医疗AI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对此,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总裁陈启宇表示,复星重视新技术与业务的有机融合,在自主研发同时也积极投资有潜力的新技术。我们看中的是Airdoc慢病筛查系统的高技术含量及未来广阔的院外场景。将来Airdoc的筛查技术与复星的产品、服务和医疗体系相结合,可摸索出人工智能高效的落地模式。
互联网巨头:整体互联网医疗布局中的重要一步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巨头们都已经加快了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速度。在国外,IBM、谷歌和微软都已经布局多年。Facebook、苹果、亚马逊等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已经有长远考虑,不过他们目前还是主要布局在各自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对于跨界应用于医疗行业的人工智能项目较少。
相比之下,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更看重医疗人工智能的市场,并且他们更倾向利用自身平台特点与优势的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布局。以腾讯为例,2017年11月,科技部公布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明确指定腾讯为医疗影像平台的建设者。实际上,腾讯觅影首次面市是在2017年8月。目前该产品已经具备AI医学图像分析和AI辅助诊疗两项核心能力。前者能对海量的影像数据进行学习分析,提高医生看片子的效率、减少漏诊;后者可构建“医学知识图谱”和诊断模型,为医生提供诊断决策。据腾讯方面介绍,腾讯觅影AI辅诊引擎经过大量学习和训练,能够预测700多种疾病,覆盖医院全学科门诊90%的高频诊断。今年6月21日,腾讯宣布开放AI辅诊引擎,通过接口,医疗信息化厂商可以将腾讯觅影AI辅诊引擎与医院的HIS系统融合,让医院HIS系统具备AI辅诊能力。此外,早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3月,百度和阿里云就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医疗大脑”。2017年7月,阿里健康也发布了其医疗AI产品“Doctor You”。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讲,这些互联网巨头大多以互联网技术见长,资金实力雄厚,因此也不急于变现。与创业企业相比,医疗 AI 产品大多只是为其产业链布局而服务。以腾讯的 AI 产品为例,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互联网+医疗”产品后,腾讯尝试将多条产品线进行融合,打造城市级“互联网+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今年7月,宜昌市卫计委、宜昌市智慧办携手腾讯公司推出“宜健通”微信小程序。作为一个城市级“互联网+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宜健通”以微信小程序、健康门户等为入口,集宜昌市民卡、社保卡、就诊卡、健康卡的功能于一身,市民只需要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使用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在线缴费、健康管理等服务。其中腾讯睿知 AI 引擎就是一个重要的服务板块。
器械厂商:不急于变现,依托设备、赋能设备
传统医疗企业是医疗人工智能的另外一股重要力量。相比于创业公司,他们不愁资金,因此不急于变现,医疗人工智能也可以作为器械产品附加值产生效益。相比于互联网公司,他们更加熟悉医疗行业,了解医疗行业痛点与用户需求,同时也更容易接触到医疗数据的获取渠道。
也正因如此,包括 GE、西门子、飞利浦在内的传统医疗企业也纷纷开始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开始布局。以飞利浦为例,近年来飞利浦也不断加大在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上的投入,每年投资17亿欧元用于研发,其中60%用于软件的开发。而中国作为飞利浦整体转型布局中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也备受重视。近来,飞利浦在中国市场相继发布肿瘤疾病整体解决方案、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整体解决方案、睡眠呼吸疾病整体解决方案、监护系统及母婴关爱解决方案后,又联合神州医疗发布了中国智慧医疗云平台“神飞云” ,随后宣布在上海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
对此,飞利浦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王熙表示,器械厂商更适合来做医疗AI。一方面,有设备就更容易获取数据,对数据有更深刻的把握。比如目前很多肺癌筛查产品的数据来自于公开数据集,而飞利浦的数据则来源于我们的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器械厂商的销售渠道也已经比较成熟。
正如王熙所言,对于传统医疗企业来说,医疗器械是一个相对更便利的获取数据的途径;与此同时,与不同品牌器械汇集到一起的数据相比,同一品牌产品收集的数据更加规范,格式更加统一,便于数据的挖掘和应用。而这些传统医疗企业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也决定了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能够保持技术上的优势。
时间:2018-08-31 00:14 来源: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