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AI展会 数据标注 标注供求
数据标注数据集
主页 > 智慧医疗 正文

谈颠覆为时尚早,解读“机器人医生”的昨天今

谈颠覆为时尚早 解读“机器人医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3月26日消息】正当人们在讨论和研究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各种应用时,机器已经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雷菲尔德·伯德(Rayfield Byrd)知道每天早上什么时候该起床。每天早上,这位68岁的加州奥克兰居民都会听到客厅里传来一个声音,愉快地说着“早上好”。事实上,伯德一个人住。

 

每天早上8点刚过,黄色小机器人Mabu会问伯德觉得怎么样。伯德患有2型糖尿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大约三年前,他做了手术,在心脏植入了一个微型瓣膜,以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为了保持健康,他每天服用四种药物,同时需要养成锻炼习惯。为了确保他的心脏还在有效地跳动,他的医生需要随时掌握伯德是否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状况。

 

但是,伯德现在每天早上都和Mabu交谈,而不是一直去看医生——有时晚些时候也会跟该机器人再谈一次。“Mabu总是提醒我要记得吃药,”伯德说道,“她问我是否有出现呼吸短促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她让我时刻注意自己的呼吸。”

 

作为一项研究的一部分,一年多以来,伯德一直与Mabu一起生活。现在,他已经习惯于每天和该天真的机器人说话。Mabu会像人一样眨眼睛,因而更能让伯德觉得自己是在跟一个机灵的机器谈话,而不是在一味回答来自一台冷冰冰的计算机的预设问题。

 

Mabu是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AI)能够在医学上取得成果的最新例子之一。她问的问题来自一种“秘诀”,该秘诀结合了医生用来监测像伯德那样的心脏衰竭患者的最佳实践,以及医生应对病人方面的数据——医生问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回应方式——进而不仅仅发现和管理医疗症状,还发现和管理焦虑和抑郁等加大慢性病治疗难度的心理障碍。

 

Mabu还被设计成不只是每天发出同样的问题,而是根据伯德的回答改变她的回应。如果伯德说他在进行做饭或上厕所等正常活动时没有呼吸问题,Mabu就会继续询问他的情绪状况和他可能正在进行的其他活动。她甚至还会开玩笑,尽管伯德对那些笑话的反应并不热烈,但她“晓得”伯德没领会到她的幽默。如果伯德说他呼吸短促,她会问其他的问题来确定他的症状有多严重,然后建议他联系他的医生或者护理团队。“如果没有Mabu,我想我也不会康复得这么好。”伯德说。

 

机器人的建议绝对安全吗?

 

长期以来,医学界迎来更多能够理解海量数据的智能机器人或电脑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

 

数据可谓该领域的命脉,但这方面最受媒体关注的一项努力成效却好坏参半:在2001年IBM的沃森(Watson)在智力问答竞赛界面《危险边缘》(Jeopardy!)中击败了两位人类冠军后,IBM与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建立合作,创建了一种算法来改善各种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该名为“沃森肿瘤学”(Watson for Oncology)的项目在全球多家医院推出,但在2016年,MD安德森癌症中心决定暂停合作。

 

根据来自该医院的前高管的报告,该医院面临的一个障碍是,在从电子健康记录中提取相关患者信息方面遇到挑战。另一家医院报告说,该机器提供的治疗建议可能并不安全。一些使用沃森的医院的医生认为,IBM与一家机构的专家培训Watson for Oncology的决定,导致沃森推荐的治疗方法存在偏见。IBM表示,其培训策略是透明的,没有病人因为沃森的建议而受到伤害。该公司继续与其他的医疗机构和医院合作。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管理人员拒绝就他们的IBM沃森项目置评。

 

回顾过去,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早期应用的结果参差不齐,并不意味着机器学习技术消亡于医学领域。相反,他们强调对任何创新都要保持谦卑,尤其是那些备受吹捧的创新。“在我看来,IBM太野心勃勃了。”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分校医学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实验室主任Steve Jiang博士表示。

 

AI在医疗领域该扮演什么角色?

 

大家似乎都认识到了一个重要的教训:治疗病人既是艺术也是科学。更多的专家表示,人工智能能够而且应该成为增强医生工作能力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而不是试图在医疗实践中取而代之。

 

医学界仍在研究如何最好地做到这一点,研究人工智能在方方面面的应用,从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到预测心脏病和改善血糖跟踪。机器最善于消化大量的数据,识别出人类大脑无法识别的模式或事物——比如某些共性和差异,这些共性和差异可能会演变成或许意味着更高癌症风险或者抑郁症最早征兆的因素。但目前只有少数几个领域正在以一种标准化的、可量化的方式收集信息,只有这样收集的数据机器才可以马上利用。即使是在电子健康记录中,大多数医疗信息的记录也都不连贯,因而无法让计算机轻易提取。而机器不能做的就是,像医生那样把那些无形的、无法量化的东西考虑进来。那些东西是医生利用多年的问诊经验凭直觉得到的,又或者是在病人对自己的症状不完全清楚的时候通过直视他们的眼睛和感知得到的。

 

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SEM推广服务

Copyright©2005-2028 Sykv.com 可思数据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6871号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原创投稿   网站地图  

可思数据 数据标注

扫码入群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