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自己坐电梯、开大门,机器人承包了上海这家
“童童”机器人不知疲倦地穿梭在病区中,成为儿童患者们每天期盼的一道“风景线”。
1月14日下午3时,记者从上海市儿童医院获悉,物流机器人员工“童童”1号、2号,是一对双胞胎。只要接到医生或护士的下单预约,“童童”1号和2号就能准确无误地将药物、器械等送达,甚至还能自己乘坐电梯、开大门。
而该院也是上海首家启用智能物流机器人的医院,这也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医院后勤建设中的应用实现历史性跨越。
这一机器人产品由上海市儿童医院与一家科研合作单位——上海木木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从2018年9月至12月这段运行期内,物流机器人已持续正常工作93天,成功配送至护士站总计1600次、运输总距离218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无锡的距离。
院方透露,2019年医院还增加2台“童童”机器人,4名机器人将完成泸定路院区住院部10-13楼所有病区的药品配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将配送范围拓展至整个住院部。
为何引进这款物流智能机器人?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每一家医院都有数量不等的外包护工,他们主要承担运送、陪检等最为基础的工作。
“抛开流动性大、更换率高等护工行业的普遍现状,单就运送方面,其工作模式也存在很大问题。”于广军说,儿童医院一直在思考并探寻有哪些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障安全的医院物流方式。
研究了国内外知名医院在人工智能应用于物流管理新方法,上海市儿童医院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创新,最终选择了医院物流机器人目前这一最“时尚”的方向。
在科研合作单位上海木木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配合实施下,2018年9月,儿童医院完成了所有前期部署与调试工作,2台机器人——“童童”1号和2号正式开始全过程自动完成PIVAS(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及住院药房的药品配送工作。
机器人运行的主要流程是从住院部5楼派单、装箱出发,自动呼唤并乘坐院方指定的电梯,按照派单情况到达目的病区,由病区完成卸货动作后执行下一目标,完成单次任务中的所有目标节点后返回发货地待命。
穿梭于病区中的“童童”机器人,对住院的儿童患者也有一定的安抚作用,成为了他们在住院期间每天期盼的一道“风景线”。
于广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未来机器人技术还有可能被运用到医院的医废处置、餐饮配送、智能陪护关怀及导医咨询等更多医疗场景中去,“机器人技术也将成为数字化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同类建设项目中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和参考价值。”
1月15日下午3点,上海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左二)介绍医院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
不仅是物流机器人,更多的人工智能科技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得到应用,例如AI技术应用于骨龄检测、遗传病辅助诊断系统、微信智能客服等。
于广军表示,2018年7月,医院就首次发布与卫宁健康合作研发的“CHBoneAI–人工智能骨龄检测系统”,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平均绝对误差仅0.43年,诊断准确率达98%。
目前,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科医联体在全市共有16家区级医院,5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一家区级医院每天要诊断25例骨龄检测片子,每例平均需要22分钟计算,每天可以为医生节省550分钟。不仅极大提升了儿科影像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为儿科影像的学科发展,中国健康儿童大样本骨龄数据库的建立逐渐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上海市儿童医院还自主研发了遗传病辅助诊断系统(GPS),用于辅助医生诊断。
于广军说:“医生只要将患儿的关键表型输入系统,系统立刻给出前十种疑似疾病的初步判断。如果再将患儿基因检测结果数据再次输入系统,则系统会进一步给出更为精确地疾病判断,辅助医生更为高效和准确地开展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
机器人同时还为患者提供了远程咨询服务。医院方面表示,他们基于微信平台开发了智能客服, 24小时永不占线,让患儿及家属对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机器人甚至扮演导医角色,根据询问,判断疾病情况,引导患儿家属准确挂号,完成智能分诊。
此外,机器人还能提供交通咨询、科室介绍、就诊流程咨询等功能。运行一年多时间,总体正确率在80%左右,平均每日回答平均600多次,每天有150-200多人在线咨询,每人平均咨询3-4次。
时间:2019-01-16 23:14 来源: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