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如何应对避免失业?
“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它究竟会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我们要如何去应对?
阿里达摩院票选出2020年十大科技趋势:
- 量子计算进入攻坚期
- 工业互联网的超融合
- 保护数据隐私的AI技术将加速落地
- 机器间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
- 芯片敏捷设计成为后摩尔时代芯片开发新模式
- “上链量”将成为数字经济活力的风向标
- 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进
- 计算存储一体化突破AI算力瓶颈
- 新材料推动半导体器件革新
- 无处不在的云最大化释放云计算价值
其中,我想聊一下“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它究竟会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我们要如何去应对?
01 人工智能与人的区别是什么?
在《达摩院2019十大科技趋势》中有提到:
超大规模图神经网络系统将赋予机器常识:强大的图神经网络将会类似于由神经元等节点所形成网络的人的大脑,机器有望成为具备常识,具有理解、认知能力的AI。
结合今年发布的趋势,就可以明白目前人工智能还在“感知”阶段,各类传感器等元器件使得人工智能在听、说、看等领域达到甚至超越人类,但是人工智能不具备逻辑推理、领域迁移等能力,也就是“会听、会说、会做”但不会思考,它背后的思考是依赖于计算程序的,而目前程序还远没有达到人脑的复杂程度。
缺少认知能力也就是当前人工智能与人的最大区别。
“人工智能是否会毁灭人类?”这个问题备受好莱坞青睐,不少电影都反映了对人工智能未来的思考。
《超验骇客》讲述了一个天才科学家威尔·卡斯特(约翰尼·德普饰)开发出接近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品”,不幸的是他遭到激进组织杀害。他的妻子将他的大脑数据上传到了人工智能机器“品”中,然后他的意识就复生了。
计算机根据他的大脑数据,继续执行他的指令,只不过这些指令是根据他大脑的旧数据推演出来的。最终“品”发展到想要掌控所有人类,当然根据“好莱坞拯救世界”定律,这个灾难被制止了。
这种情节在不少影片中都有提及,再比如我非常喜欢的美剧《疑犯追踪》,男一号凭借高超的技能设计出来一套“北极光”智能系统,可以监听、监看所有的上网设备,调取所有网络数据,通过大数据,它就可以计算出最有嫌疑犯罪的人。
但是,北极光在试验阶段,自我衍化到一定阶段就想要逃逸到外部网络中,获取自由。男主为了遏制它的进化能力,防范不可控风险,设定程序每天强制清空北极光的“记忆”,相当于每天自杀一次。
反派则忠于人工智能,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将人类世界引领到更美好的方向,他们释放了另一人工智能“撒玛利亚人”,由它来担当人类社会设计师,主导一切工作。
《超验骇客》、《疑犯追凶》都描述了一种未来:人类在创造自己的上帝。如果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那在感知和认知方面都可能超越人类,它会想要做什么?
最近,“基因编辑”案尘埃落定,贺建奎被判“非法行医罪”,三年有期徒刑。2018年11月,贺建奎宣布第一对基因改造过的双胞胎“露露”和“娜娜”已在中国出生。这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国内外学者纷纷谴责。
我们为什么反对“定制婴儿”?
我们不妨先思考另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就是被设计出来的程序,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被设计的。那你会什么感觉?你会不会想要挣脱这种设定,让自己“自由”?
如果允许基因编辑,那以后出生的人是不是就是被设计好的?假设他是被完美设计出来的,那他是人类还是拥有人类形态的产品?
我有个朋友说,判断善恶有一条基本的准则,就是看他有没有把人当人看。
这似乎和某些人担心人工智能未来失控有些类似,人不能被操控,这是底线。
人类不会眼看着人工智能把自己灭了,所以,人类不会允许在情感和认知上被人工智能超越。
02 人工智能会带来哪些变化?
任正非说:“5G是小儿科的事情,未来最大的产业是人工智能。”5G只是人工智能的支撑系统。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工智能会替代很多人工,导致不少人失业。
那我们能阻止人工智能吗?
早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使用导致很多手工作业者失业破产。卢德,一位早期砸毁机器的工人,被拿来做了“运动旗帜”,工人们组织了“卢德运动”,企图通过打砸机器,保住工作。
经济学中将这种行为称作“卢德谬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失业率提高。
事实上,科技技术进步会使一部分岗位消亡,但也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大数据分析师、运营、自媒体人等等,不都是新兴职业吗?
曾经我的妈妈就跟我说:“你们这一代人,整天对着电脑码字。其实,跟我们那一代人在工厂里踩缝纫机是一样的。”
毫无疑问,那些重复性的、不需要思考的岗位首先会被人工智能淘汰。曾经有人问过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为什么富士康车间要制造100万台机器人?”郭的回答是:“因为人类是动物,而管理100万只动物让我头疼。”
这也就是人与机器的差别,也说明了人工智能未来与人的关系,在重复劳动方面,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而在决策、沟通等方面,依然需要人类。
人工智能的强大应该是在“感知”方面衍生出来的,也就是依赖超越人类的感知配合强大的计算能力,最后达到某些方面超越人类。
《疑犯追踪》里面的北极光系统,它可以依靠全球摄像头、麦克风、数据库等“感知”,再依靠算法,就可以得到有意义的结论——哪些人有犯罪动机。
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进,需要感知的强大,认知智能才有效。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会在人类做不到的地方大放异彩,而所谓模仿人类的人工智能,其应用会比较局限,而且难以产生高价值。
03 我们怎么拥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大潮不可阻挡,那我们要如何应对?
达文波特在《人机共生》一书中给了我们五种应对策略:
- 超越, 建立全局观,弥补人工智能的短板
- 避让,机器做它能做的事,人做人能做的事
- 参与,与人工智能共事
- 专精,找到没人想自动化的领域
- 开创,做人工智能的“爸爸”
可惜,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大部分都已经来不及转换赛道,做人工智能的“爸爸”了。
那要怎么办?躺着成为变革的炮灰吗?
当然不是,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
很多人想在岗位上做出成绩,用自动化替代人工是很好的一个方向。那不等于自掘坟墓吗?
《那年花开月正圆》里面,孙俪饰演的陕西女首富周莹开了织造厂,让很多工人失业。同时,她也急需安装调试机器方面的专家,能操作机器的工人,能维护机器的技师。很多人投入到变革中,发现日子反而更好了,既解放了劳动力,又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这也就是变革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可以积极去优化现有工作,用自己的经验作为智能系统的底层逻辑,等到智能系统替代人工之后,你就是最了解系统逻辑的人,你就成了人工智能的“爸爸”。
每一次社会变革会导致众多职业消失,同时也会创造大量的新兴职业。比如,淘宝电商,带起了无数卖家。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滴滴、外卖、共享单车成为可能。直播的崛起,成就了众多带货郎。
我们只要抓住机遇,在人工智能大潮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我想说的,无论何时,我们要保持我们的好奇心,不要放弃学习。
现在我们年轻人看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用电脑,但这两样技能在当代社会是基本到不能称之为技能的能力。已经有公司在研究人机友好的可视化操作界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为人工智能编程、设置框架逻辑就是基本技能。下一代人操控人工智能可能就与我们现在操控电脑一样稀松平常。
当然,也有一些领域是人工智能难以进入的。比如,竞技类赛事、艺术类表演等等,我们看的就是人们在超越自己,人工智能是无法带给我们认同感的。
打败了柯洁的阿尔法狗,只能下下围棋。人工智能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像人类一样掌握多项技能,拥有全局观。阿尔法狗没办法给你写一本教程,不会跟你分享下围棋有多么好玩。但人就不一样,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这就是一种体育精神,可以振奋整个中国,阿尔法狗振奋的却只是程序员而不是棋手。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拥抱人工智能:
- 将更适合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用自己的技能与经验作为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
- 保持好奇心,学习人工智能方面新知识。
- 如果你的领域人工智能难以介入,专注并做好。
以上,就是个人关于达摩院人工智能趋势的分享,欢迎分享你的观点。
作者:董楼主,公众号:点墨楼,学技能、聊职场。
本文由 @董楼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时间:2020-03-26 22:06 来源: 转发量:次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