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AI展会 数据标注 标注供求
数据标注数据集
主页 > 人工智能 正文

AI 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的商业模式分析

AI+医疗是近些年来非常热门、资本也非常关注的领域,不过作为大众眼中的“香饽饽”,AI+医疗真的赚到钱了吗?它又该如何实现盈利 呢?

大部分AI医学领域都是创业型公司,对他们来说,虽然当下是比较好的出圈机会。

但遗憾的是,医疗领域创业成功的很少。要么在商业模式上清晰的认识,要么就是走资本路线……

我经常与AI影像的创业朋友进行商业探讨,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沉淀下来的思考。

这些年,AI医疗行业一直很火。

从火石、动脉网等获取数据来看,这几年融投资在医疗科技领域投资的趋势都是倾向于区块链、基因、生物创新药技术范围这一部分。

我有一个问题:那么多AI医疗的企业,大家也经常听到这些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到现在赚钱了吗?

说来惭愧,“我”还在烧钱!

为什么没从各个环节实现收入?我们应该注意的商业逻辑的正确与否。

要知道,AI医疗走的商业模式本来就是软件轻资产行业,当产品的准确率都差不多的时候,医院采购的标准都达标的情况下。

一、我们该怎么定价?

按人头收费?按年收费?卖软件?

每一条路子我们都尝试过,医院采购软件的条件就是低价,低价创高收是根本。

最后我们跟硬件结合,价格才卖得上去。这样一来我们又变成了传统的公司,这样一来,它根本撑不起那按亿计算的市值。

这个行业原本就是一场持久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没有持久战的心态,中间可能就挂掉了,因为你在用短跑的心态跑长跑。

另外,这件事情也同样发生在了我们的公司,烧了5年的钱,投资者的心态早就崩了,导致后面的资金非常的难进。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除趋势,一定会发生这样的改变。何况智慧医疗,政策导向的,它是强供给侧

目前中国医疗问题出在供给端,并不是需求端,如果供给端问题没有解决,治不了根。

我认为现在的链接和赋能期已经过去了,那么清晰的能盈利商业模式就是现在目前的阶段是交易和验证期。

伴随着保险商业,医保体系,逐步壮大,服务养医的体系逐渐成熟,在交易和验证期的5年里,我们该好好把握机会。

了解了生态和趋势之后,AI医疗创业者应该选择的战略目标?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用什么样的节奏达成他们的商业模式?

影像AI是门交叉学科,技术与产品的创新,离不开医生的引导。医疗行业,同理开发技术以及产品经理不仅要为影像科、病理科服务,还要为临床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指导非常重要,需要用正确的工具解决正确的问题,即先准确地定义问题,然后寻找合适的解决手段。服务于临床是最高目标,更是围绕着刚需性展开的。

其次,医疗服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市场,一定会分层,最大的分层一个是基层,一个是上层。

基层是增量市场,需要进行赋能性提高,它现在还弱小,谁能够帮助它,给它赋能,谁就能够起来。

上层医疗是个存量市场,也有很多的机会。它需要一些结构性的调整,尤其是商保和医保之间的结构性调整。

把自己的领域再细分,服务市场分层只会越来越细,往细里分绝对有好处,市场定位就越清晰。

比如在服务的病种上面,常见病该如何设计产品闭环?疑难杂症又如何设计产品闭环?

所以,要清楚自己服务的是基层还是上层。

解决了本质问题。其次就是驱动力的问题。不管是基层还是上层,核心驱动力就是三方——支付方、服务方、赋能方。

再看现在发生的问题,疫情的驱动国民医疗消费升级,这个是非常重要。服务方就是医生和医疗机构,赋能方是大家围绕他们在做的事情。深入到核心驱动力去看,驱动力就是这三块。

说完基层、支付方式,我们讲一下数据。在基层市场与支付方式成熟的时候,那么数据就是再这些较集中体现落地变现能力以及价值爆发力的关键。

二、数据结合力直接决定你的产品能赚多少钱

我们来分析一下“支付+基层”相结合的市场反应,在2016年时我做了一系列的地推,2016年的时候我是做慢病管理市场的。

2016年苦于没有非常好的变现模式,直到与电信智慧家庭合作,打包整体业务,根据光改(光纤改造服务)来定制套餐,让已经进行光纤改造的家庭去选取相关的套餐,就这样我的商业模式算是走通了。

从今天的市场表现来看,“支付+基层”的变现能力是最好的。但是它有一个劣势就是爆发力特别的弱,没有互联网的属性。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这种带有政策支持支付方向的存量增长以及落地的能力也是非常客观的。

当然,一向风格谨慎的医疗领域投资机构还是比较青睐“支付+基层”这种模式的,这种模式也是非常适合AI医疗公司的发展方向。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坏的一面是智慧医疗领域的门槛太高,并没有像其它的领域的投资收益来的那么明显,且每年的政策都在变化。再未看到企业锁定业绩的时候,也不会有投投投的冲动。但好在产业机构喜欢投这个领域,是因为它的变现能力是非常强的。

反过来看看,“基层+数据”这种组合式最具有落地能力的,因为它非常的吃刚性需求。

“基层+数据”这一类价值变现能力较平稳,会比较适合TOG项目。

通过这两种模式,我们对自己的产品要有比较清晰的、节奏性的认识。虽然有很多的大佬企业已经扎根了智慧医疗领域那么多年,但是大家都还没分到蛋糕,不是吗?

清醒、坚持便有一席之地。

还有别人会问,在医疗健康领域,创业还有哪些空白?

有的人说:从赛道类别上来看,基本没有了。但我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从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上来讲,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不少,痛点也不少,还有非常丰富的创新机会。

从2020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受到疫情影响下,大部分投资者会更加重视医疗这一板块的投资。

扛过去,对于医疗服务领域的创业者来说,今年可能还是好的机会。

#专栏作家#

Rolia,微信公众号:pmsummit,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海康博士联合创始人兼产品总监,涉及智慧医疗领域需求产品化5年,致力于智慧医疗领域产品体验设计以及新商业模式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SEM推广服务

Copyright©2005-2028 Sykv.com 可思数据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6871号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原创投稿   网站地图  

可思数据 数据标注

扫码入群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